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教育新聞]提升學生競爭力 英國打算增加上課時數1小時

作者:Quartz,樂羽嘉編譯
轉載於《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221

英國財政大臣宣布,英國將耗資2.85億英鎊,讓25%中學每天多上課1小時,希望藉此提升課業表現。

財相在一年一度的預算演說中表示,英國的全球教育表現名次低到不能接受,是這項決策的原因。
但增加上課時數有用嗎?

非營利組織教育基金會(The Education Endowment Foundation)調查發現,平均來說,延長上課時間或上過設計良好課後補習的學生,每年平均多進步2個月的份量,弱勢學生受惠更多,其他好處包括增加到堂率、改善行為和與同儕的關係。

美國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的調查結論也差不多:以增加學習時間為重點的課程,會微幅改善認字和數學表現,前提是由授證教師授課。

但整體來說影響不大,而且也忽視了這一小時可以用來自由玩耍的機會成本,這一小時如果不用來上課,而用來做其他活動,也許有助平衡孩子身上愈來愈重的成績要求。

根據研究,目前還不清楚一天上課幾小時最好。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全球學童的上課時數各不相同,從匈牙利的6054小時,到澳洲的1萬710小時都有,教育成果與教師素質、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都密切相關。

南韓的孩子上課時數相對較少,但他們下課後會去補習,政府甚至得在晚上10點突襲K書中心,要孩子們回家去。在法國,孩子們很早去學校,晚上6點半才離校。美國上課時數多於多數國家,但表現乏善可陳。

英國政府承認,目前的錢只夠25%中學延長上課時數,另外75%學校的弱勢孩子可能無法受惠。

重點是,如果教學品質以及教學方法沒有隨著提升,增加上課時數對於改善成績的幫助可能很有限。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教育議題]蔡淇華:沒動機的世代,沒動能的存在

作者:蔡淇華(現任台中市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2014年師鐸獎得主)
轉載於《翻轉教育》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php?id=2460 

為什麼韓國第一志願首爾大學招收的學生中,有51%並不看聯考成績?
他們瘋了嗎?還是瘋的,是臺灣?
如果這不是國家危機?甚麼是危機?
 
失去動力的台灣學生
 
「給我一個不想留在臺灣念大學的理由好嗎?」
 
「學習動機吧,臺灣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有點弱,我想找學習動機夠強的同儕一起做研究。」眼前的鼎鈞,是數奧、物奧雙金得主,高一就取得保送台大的資格,高三取得保送法國高等工程學院免費就讀的資格,但他也邀請我當申請哈佛及MIT的推薦人。
 
鼎鈞其實是個超愛台灣的高中生,三月學運時,看到好友意見相左,會難過的落淚。鼎鈞也是個務實上進的小伙子,可以上第一志願高中,但為了省下通車時間來讀書,選擇離家近的完全中學。他喜歡研究,常常坐在圖書館,安靜的思考計算,相信一切的難題,來自於最基本的概念,所以他總是起步最慢,連在2014年國際物奧競賽,他都是因為有選手棄權,才能候補上去。但不喜歡背考古題的他,卻在一題實驗題中,拿到了世界最高分。
 
不抄短線學習,不喜歡死背,不迷信名校的鼎鈞,不太喜歡別人稱他是天才。他覺得自己只是找到興趣,然後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在「建構」自己的知識。但鼎鈞看到台灣的老師和高中生,把升學當作全部,結果老師拼命「趕課」,沒時間做實驗;學生只想背公式,快速找到「標準答案」。但那答案是別人的,目標是社會給的,當衝到那個目標,發覺動機沒了,所以在大一和大二,這個研究高深學問最重要的紮根期,台灣的大學生常在迷惘中度過。
 
為什麼失去學習動機?難道有人天生不喜歡學習嗎?
 
我想起在英國的學生宗軒。宗軒和鼎鈞一樣,都在這所完中待了六年。國中時,他總在沒興趣的課程坐立難安,但他希望被肯定,希望被看見。「老師,我一直忘了跟你講,我要感謝你以前辦的『仲夏藝術季』,」一月回台灣聚餐時,宗軒和我分享:「那三週,只要想到中午會有一群同學圍繞,看我拉大提琴,就覺得好幸奮。」
 
「謝謝你喔!真希望你早一點跟我講。」我有一點激動,因為那三週,我被罵得很慘,「影響升學」的罵名不斷套在我頭上。
 
宗軒對自己的興趣,學習超狂熱,高中時迷上拍微電影,每次拍新片,一定會四處找資源,我很幸運,是他討論劇本的對象。雖然,他聯考只考到私大,但這一所大學的重視實作,讓他大學四年學習動機保持不墜,畢業後成為北藝大研究所導演組的狀元,2014年得到台灣微電影的百萬獎金。2015年,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國影劇學院錄取他,入學前兩天的老師是「魔戒」的編劇與「哈利波特」的導演。剛拍完的「作業」,學校經費一給就折合台幣200萬,用的演員是電視台八點檔的男主角。在世界四千多個申請人中,宗軒成為錄取八人之一,被看重的,是他強烈的學習動機、以及他興趣探索中,累積的成品與「解決問題能力」。英國影劇學院知道,要吸取世界級的人才,不能把成績當成唯一考量。
 
大學選才,避開分數狀元、考試機器的學生
 
韓國第一志願首爾大學也知道,唯有招收不死讀書的學生,才能維持國家人才庫於不墜,因此在2015年招收的學生中,有51%並不看CSAT(韓國聯考)成績,而主要靠審查資料,面試、及口試來尋找「潛在的人才」。而有韓國麻省理工學院之稱的KAIST(韓國科學技術院),更只有4%看聯考成績,因為他們不想失去今日的愛因斯坦或藍光之父中村修二。
 
愛因斯坦,高中時都因為背科不行被退學,結果不能在德國考大學,只能跑到瑞士唸一所「重視理解不重死背」的高中,最後世界誕生了這位不世出的物理天才。
 
二〇一四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被譽為藍光LED 之父的中村修二,國中時的成績並不好。雖然數學不錯,但史地這些需要背誦的科目就完全不行,所以中村修二和愛因斯坦如果考台灣的學測,一定考不了滿級分,也一定會被視為平庸之輩。但這種對國家最有用的偏才,卻會被韓國科學技術院看見。
 
至於柏克萊的審查政策「全方位考量」(Holistic Review ),一樣不以考試成績(SAT)為主要選才條件,避免選到考試機器、以及背景相似的學生。
 
台灣亦瞭解此點,所以國教院規劃出「12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107課綱),冀求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科目、以及學習的動機。所以除了國、英、數、物、化,這些基礎科目被列為「部定必修課程」外,有近3分之1的學分為「多元選修」課(54到58學分)。
 
忙於應付考試,已耗光了所有時間
 
然而對於這翻天覆地,想畢其功於一役的教育改革,在高中的現場,大多數的教師是冷漠以對,因為聯考還是國、英、數、自、社。任何高中只要無法「有效能」的幫助學生考上好的大學,馬上會被貼上「辦學不力」的標籤。
 
就像自己為107課綱開設「文創設計課程」,要學生與商家簽約,做企業診斷、拍微電影、架設網頁、寫文案與品牌故事,覺得學生可以在這個課程中學到一生帶著走的能力,但是……「太耗時了」,學生總是如此回應。
 
我強力辯護:「杜威博士說,做中學才能內化能力;學習金字塔說,操作是最有效的學習,操作哪能不花時間?」。
 
「但是,老師,這些聯考都不考,應付聯考科目,我們已耗光了所有的時間。」
 
真的,我們一起耗光了所有的時間。
 
2015年底,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主任,陳榮順教授邀我至清大分享:「告訴我們,你希望我們怎麼招收學生?」面對這群全台灣最開放,發明繁星、拾穗與旭日計畫的教授,我當時說的不多,只記得陳教授的話:「在研究世界知名大學招生方式後,發現學習動機、學習熱情,是學習表現良好主要因素……但大學選才方式會影響高中教學,大學應該以多元角度選才,方能促進高中教學正常化。很希望台灣領頭羊的大學,不要再把聯考成績當成主要指標。」

但是上週的報紙頭條仍充斥著滿級分人數比,台北一所最強調社團與多元發展的公立高中,今年學測,因為滿級分零個,但隔壁人數較少的私立高中卻有6個,被報紙嚴重打臉。老師很氣餒,難道讓學生多元發展,把時間花在與升學不相關的在自我探索,這錯了嗎?不,這絕對沒錯,這所學校為台灣教出了許多最有創意的學生,像是五月天五個團員就有四個畢業在該校,他們不僅創造了經濟與產值,更因為他們慷慨捐輸,臺灣男子拔河隊上週才得以有經費出國,為臺灣拿到四金三銀的榮耀。
 
真的,如果我們真的想讓被念衰多年的12年國教真正的淑世利民,如果我們真的想讓107課綱被教師擁抱後造福學生,麻煩別把聯考成績當成大學入學唯一考量,如果有可能,學學首爾或柏克萊,問問學生,他們曾為自己的興趣做了多少的探索,如果他們真的表現出強烈的學習動機,相信我,他們絕對是國家未來的人才。然後台灣會變成人才大國。教育救國,不會再是未來式;教育救國,是現在進行式!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