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教師訪問]光榮國中王冠婷老師訪問

教師背景

王冠婷老師畢業於台大生化科學研究所,應屆考上新北市聯招,分發到位於三重的光榮國中擔任生物老師。今年是她教師生涯的第三年,導師班也從七年級升上九年級。因為只有七年級有生物課,學校在八、九年級,就將家政、童軍等藝能科配給導師,雖然一開始覺得不太習慣,但後來覺得和學生的相處時間變多,也是挺好的。

現任學校概況

光榮國中為中型學校。受少子化影響,光榮國中九年級有十四個,八年級十三個,七年級只剩十二個,包含每個年級兩個體育班(田徑與籃球),與另外計算的一個特教班。每班人數大約是25-32人,特教安置生多。九年級設有技藝專班,安排想往高職發展的學生,提前到高職修課;大約有七成學生會往高職發展。

校風方面,光榮國中是以體育班為特色的社區國中,校內競賽非常多元,包含藝文領域直笛比賽、語文領域詩歌競賽、各項體育競賽…等。好處是讓學生多元探索,可以藉此找到他喜歡的事,並獲得成就感;但缺點就是學生心情比較浮躁,易受比賽結果影響課堂氣氛。如何成為能動能靜的孩子,是教師希望引導學生學習的課題。

同事之間相處得很融洽,彼此都不藏私,很樂意在班級經營與情緒排解上給予支持。校方平時非常尊重任課老師的教學自主權,極少干涉教學。為幫助新進教師盡快上軌道,校方會在第一學期安排一到兩次的教學觀摩,讓同年級老師能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導師班級成員

老師的策略,是在七年級明確告知並執行規定,讓學生養成習慣,再隨著年級增加慢慢鬆手。王老師希望透過小範圍考試檢視學生學習情況與態度,當發現結果不如預期時,會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補救教學,主要目的並非提升學生成績,而在養成不放棄與負責任的態度。只要堅守原則,讓學生知道老師很在意這件事,他們就能認份地慢慢完成。

因為學區的關係,有的學生和家長並不是那麼重視成績與升學。且部分私校招生的方式,會使學生產生「不必念書也有學校讀」的錯誤觀念。教師只能和孩子強調,高職沒有不好,但要找適合自己的,而不是隨便入學。

關於家長日,老師覺得關鍵在七年級與家長的初次認識。一旦親師之間建立信任,就能減少未來的溝通成本。親師聯絡方式,老師會視狀況緊急與否,選擇使用聯絡簿或手機。

印象最深的處理案例

因為老師要求學生補考,使部分學生認為她很重視成績。在某次詩歌比賽以前的表演藝術課,任課老師問全班怎麼沒有進度?有位學生說班導覺得只要念書就好,不讓他們練習。這件事情輾轉被王老師知道了,她便花了許多時間與學生溝通,釐清責任歸屬與時間分配原則。每一次衝突都是師生彼此磨合的機會,經過這一次溝通,老師明白學生心中的感受,也讓學生也能明白老師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彼此也更有默契。

現代教師挑戰

對新進教師而言,首先面對的是外界對你的經驗與能力的質疑,其次是學生與教師距離拿捏分寸。守住自己的專業,並且事事盡力,經驗值就能隨時間快速累積,教學效能也會有明顯提升。與學生相處部分,新進教師應該要有明確原則,和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彼此尊重,避免使學生踰矩。此外,如果要處罰學生,最重要是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哪裡犯了錯、如何改正,處罰的項目必須合乎比例原則並且人人平等。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人物訪問]技職異語/為國爭光 社會卻容不下他

轉載於《技職3.0》http://www.tvet3.info/for-the-country-society-can-not-tolerate/
作者:黃偉翔
對於大眾來說,「國手」稱號代表著榮譽,而對國手本人而言,更蘊含許多背負的壓力與現實考驗,眼前騎著車的陳逸家,對此深有感觸。
「你到了嗎?外頭正在下雨阿!」陳逸家隔著電話問候《技職教育3.0》記者,並已等在公館捷運站出口,準備到預定的餐廳接受專訪。特別從台中北上的陳逸家,對公館並不陌生。4年前陳逸家就以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又稱室內配線)全國金牌,保送到同樣位於公館的台灣科技大學,也是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國手,但因學科能力不足,讀了2年就選擇退學,當時家人極力勸阻,希望陳逸家撐完大學學歷。
騎著車的陳逸家,從後座看去,安全帽完美遮住陳逸家的粗獷臉孔,但卻擋不住他笑聲中的一絲感慨。陳逸家說他不後悔,只是無奈,每每企業面試第一關,就因高職學歷而被刷掉,即使陳逸家擁有十八般武藝,是世界電氣裝配領域一等一好手,更精曉工業控制等領域。
那晚雨很大,在快速奔馳的機車上,雨滴用力打在陳逸家安全帽上,社會現實也一拳拳地,擊打在他的心上。
 奉獻
「我不想當國手」這聲音多年來在陳逸家內心中吶喊著,事過境遷多年,仍難以忘懷。高二起步訓練,高三比賽失利,陳逸家投入訓練時間過多,升學考試表現並不理想,而進入私立科大就讀,競賽學業兩頭空。
渾渾噩噩,陳逸家身處在大學殿堂,卻找不到人生目標,因此,他不到一學期便自行辦理退學,再次投入選手訓練,期望找回對技藝的榮耀,而經營工廠的家人非常支持,因為競賽表現好,可以代表台灣出征世界賽,更可保送到明星大學——「這就是父母的盤算。」陳逸家說。
事隔一年,陳逸家終於順利奪下全國金牌,除了保送上台科大主修電機,更擁有國手資格,但陳逸家完全不想參加世界賽。
「過去已投入太多青春在比賽中」陳逸家用手數算著投入的歲月,面有難色繼續說,「我若決定參加世界賽,除了訓練過程辛苦,還要再花上1年的青春投入」,這是陳逸家選擇國手之路的最大阻礙,但在裁判長、教練,以及家人的日夜勸說下,陳逸家才允諾代表台灣出賽,就像買糖的小男孩,最終被眾人說服與安撫下,放棄對周遭人的反抗,並為準備世界賽,陳逸家直接辦理台科大休學。
培訓期間,苦不堪言,陳逸家拿出一張張照片細數培訓過程的汗水。陳逸家每天都得練習電氣設備與電機控制的安裝,包含電路設計、配管、配線、PLC可程式控制器、人機界面等。陳逸家說,「因為時間是競賽重要指標分數之一,快狠準,是決勝關鍵,所以除了每天早上及下午的練習,晚上還得接受體能訓練,以便在體力高負載情況下,撐過連續4天18小時的國際賽事。」
除此之外,陳逸家自籌部分經費去西班牙見習,學習控制系統,到葡萄牙觀摩歐洲舉辦的技能競賽,更遠赴愛爾蘭做技術交流,而回國後,還特地到合歡山上特訓,模擬寒冷氣候下的賽況。

榮耀

激戰過去,陳逸家雖無奪牌,卻也名列世界第11名優勝,但未受到太多關注。「歷來只有奪牌才會被重視,像我們這種沒有金銀銅牌的,就等於是政府的拋棄式比賽機器。」說完陳逸家喝了一大口飲料,似乎想把這些不甘願一併吞下肚。
不過,對於陳逸家這樣的國手,比賽結果只是一時,過程才是最大豐收。經歷過選手這條路,內心的韌性早已超越一般人,也更清楚如何掌舵人生方向盤,朝著目標燈塔航向而去。
 為敵
世界賽結束後,陳逸家繼續回到台科大讀書,但非常不如意,「課業上挫折很大!」陳逸家毫不遮掩地說出當年各種「慘」況。
挫折來自於陳逸家的固執,他覺得,不論在人生哪一個階段,都要盡己所能做到最好,所以陳逸家跟一般學生不同,不修「爽課」,就連微積分也跟電機系一起上課。但畢竟是以卵擊石,陳逸家說,「程度差距太大,當時期中考才30分,班上平均卻接近90分。」不只微積分,其他科目也是同樣慘烈。
大一上學期還沒結束,陳逸家就萌生了退學念頭,「我可能讀6年也畢不了業,認為不能為了一紙學歷浪費時間,這裡不適合我。」陳逸家說。
可是家人不同意,「都讀到台科大,撐到畢業再說。」陳逸家的父母如此對他說,也拒絕簽退學單。當時陳逸家先試著轉系到工業設計,結合自身技藝也唸出一點興趣,「但為了畢業而畢業,是我想要的嗎?」陳逸家訴說了長年在內心的拉扯,而眼前只剩下唯一方法——故意讓自己被二一退學,而大二時,陳逸家做到了。
「我知道不刻意混個大學學歷就是與社會為敵。」陳逸家說,但現實遠比他的想像還殘酷。
 孤立
一進餐廳,「聽說你又換工作啦!」餐廳老闆的問候似乎讓陳逸家招架不住,他們彼此熟識,但每每陳逸家換工作後,餐廳老闆總愛挖苦一下。
陳逸家上個工作是日薪一千元的水電工,身為國手的他,還是得從學徒做起。「競賽題目跟現實落差太大,以前練習彎管子時,都是一根根完好無缺的在你面前,但一到工地,管子都是埋在水泥裡、牆壁上,訓練出來的那一套完全無法在業界用。另外,在全國賽成品誤差要求是0.5公分,世界賽是0.2公分,但現實中卻是2公分,因為大家都想便宜行事,沒有消費者願意付錢給真正專業級人員施工,也沒人在乎建築管線的美感。」陳逸家說。
不只時薪低,就連工時也很高,陳逸家說,有時候配合工期,假日還得加班,完全沒彈性。而陳逸家彎管技術世界一流,除了成品誤差極小,甚至外觀早已到了藝術層次。「台灣不流行把管線外漏,而且由於埋在牆壁內看不見,所以只要彎得可以用就好了,沒人在乎細節。」陳逸家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有次在上銀科技上班的學長想推薦職位給陳逸家,卻因為陳逸家僅有高職學歷而被主管拒絕,「當初學長說要介紹時,自己就沒有抱太多期待,這是當初選擇從台科大退學時,就有心理準備了。」陳逸家說。
陳逸家很少跟別人提起他曾是國手,不論是身旁朋友,或是職場上的同事。「在工地做久後,有次跟熟識的師傅分享國手經歷,但卻不被認同,認為我在工地都做不好了,怎能代表台灣出征?」陳逸家停頓了一會繼續說,「還記得剛來到工地時,發現自己多年所學居然完全派不上用場,家人、政府,以及補習班投入上百萬的訓練經費,自己也投入多年青春,想到業界施展卻是一場空。」說到這,陳逸家的聲音逐漸下沉顫抖。
「來到工地第二週起,我開始對現實絕望,每每下班回家都邊騎車邊哭,懷疑過去國手經歷的一切只是一場夢。」陳逸家說。
陳逸家覺得,「出國比賽只是滿足其他人的期盼,但並非自己真心想要。」由於當初家人堅持,陳逸家又在台科大多浪費了兩年時間,而當初充滿期待的技藝道路,一出社會就幻滅了。
「不知道社會哪個角落可以容納得下這樣的我。」陳逸家鬆口放在內心深處的話。
原來,稍早騎著車的陳逸家,安全帽上並非雨水,而是充滿對於過去的不認同,以及無可奈何的淚水。訪談結束,步出餐廳,陳逸家依然戴上安全帽,引擎聲逐漸消失在車水馬龍之中。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教師訪問]臺中一中李嘉恩老師訪問




 李嘉恩

現職臺中一中英文科教師兼特教組長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放長假的好處就是可以四處跑遠一點,這次小編就來到了台中,訪問剛到這就任半年的李嘉恩老師。小編還不小心搭錯火車,害得訪問時間大延後,感謝嘉恩老師的原諒,內牛滿面~







為什麼想當老師?
我爸媽都是老師,所以從小對這行業還蠻熟悉的,覺得好像不錯,加上我是家中老二,很常教我弟弟妹妹,感覺還蠻好的。大學是慈幼義光社,會去教國小、國中生,高中生也有,發現我還蠻喜歡教書的,喜歡看到學生因為我的教導而進步的那種感覺。

當初在出國念書、研究所、正職如何做抉擇?
當然選正職!因為現在考老師真的很難,錄取率不到1%,接下來的107課綱,很多學校都是遇缺不補了,真的要早一點考。

可是,出國念書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
可以考到正職之後先工作幾年再說,我覺得這還蠻有彈性的。

正職現在很難考,而且很多科現在都不開缺。我因為真的很想當老師,所以就先來了。我想要先工作兩年再讀書,第一年我還在熟悉當中,第二年應該好一點。

辦留職停薪會不會很困難?聽說有的學校要看年資排隊。
會看學校的調度,不可能英文科突然一堆人留職停薪,通常都蠻能接受的。

在第一志願教書壓力會不會很大?
會,我覺得做行政和教書壓力都很大,可是兩種壓力不同層次的。我會花很多時間去備課,像我做行政可能八點到九點下班,這是常態,回家之後再準備。第一年教,學生又很會問問題,我可能沒辦法每一堂課都上到自己覺得一百分,可是我覺得至少可以備到八十分。要做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狀態,如何調適還是要努力去學習。

和學生平時的互動?
還蠻像朋友的,我們會溝通很多事情,例如成績評分方式,我們會溝通。上課教學方式也會討論,一直都我講課,那要不要偶爾讓你們來講課?我也會跟他們講我做每一件事的原因,像寒假作業我叫他們除了做life ABC以外,還要去一個國外網站留言、留評論,他們剛聽到可能會覺得奇怪,我就跟他們說明我這麼要求是想要他們看關於國際大事的新聞。

還有像雜誌的小考我都會自己出,沒有用出版社的,我會跟他們說因為我覺得應該要出難一點,更有鑑別度,也讓你們習慣正常難度,因為有時候出版社的太簡單了。我做每一件事情都會跟他們說明清楚。

有遇過學生很調皮的嗎?
還好,他們還是會聽話,他們喜歡年輕老師,還蠻配合的。也有遇過學生上課睡覺,但叫醒他等一下還是會繼續睡,有努力想一些辦法讓他們不要睡,像是講義挖空,一定要聽課才有辦法填之類的,但若上課是有內容的他們是不太會睡啦。

中一中學校社團發達程度還好,比較多是偏打球的運動社團,玩社團玩很瘋的還好,我教的班都還蠻認真的,但美術班程度落差較大。美術班國中會考大部份成績是B,涵蓋20分到80分,所以落差超大,可能上課要多講幾次,講比較多才行。他們要練習藝術創作其實也很花時間,部分科目學校會幫他們另外出一份考題。這其實沒有接軌好,在美術班學科是分開的,但將來還是要考學測,跟其他學生競爭第一關。

美術班的學習動機
不高,因為學科不是他們的主要興趣,我只能把內容講簡單一點,多給他們鼓勵,他們其實也蠻可憐的。不過他們很多人上課很認真,雖然還是有很大進步空間。

有哪些是需要再努力的?
上次期末考是我出,我們班70分是算高的,我沒有經驗,不小心出太難,我覺得出考卷也是需要學習的。我們會有一個老師審題,我在審題階段就被改很多,我真的被改的整張都是紅字,因為我沒掌握到出題原則。台大學生好像很不清楚出題原則,因為我以前沒有學過,例如英文克漏字不能一句裡面挖兩個空,會影響閱讀,第一句不可以挖,選項不能有重複的字,這些都很強調。我出那份考卷花了蠻多時間的,可是還是被改了不少,可能我都沒有抓到出題的重點吧。在教書上、出題上,我還是要再學習。

在教學上,我還是以講述為主,我還是很不放心放著讓學生自己去讀,這是我比較沒有做好的地方。我沒辦法用翻轉,還是用講述比較多,一開始雖然有嚐試,可是後來覺得可能不是這麼多學生都有足夠的能力自己讀,儘管那也算是一種訓練。再來就算學生自己先讀,他還是希望老師教第二遍,他還是習慣老師教,所以若要讓大部分學生都OK,還是用講述是比較傳統、可以接受的方式。

給未來自己的期許

越來越好吧,在每個方面都是,大家要一起加油啦。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教育新聞]教部公布 50人以下小校開放公辦民營 教育界:是轉機或災難?

作者:楊鎮宇
轉貼自《上下游》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62372/?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newsmarket
面對少子化危機,教育部近日公布「小校OT公辦民營」((Operation Transfer))計畫,五十人以下的小校將開放公辦民營,預計一○四學年度實施。對於這項政策,全國教師工會政策部主任羅德水認為,少子化對偏鄉影響甚大,但貿然推動五十人以下小校公辦民營,教育走向商品化,「可能是場災難」。帶領雲林縣華南國小從廢校邊緣成功轉型的校長陳清圳則說,公辦民營學校需面臨定位、財源、新舊文化等挑戰,否則很容易失敗,他認為偏鄉廢校危機的解決關鍵在於社區產業。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學生人數低於五十人的學校有四百三十二所國小、十八所國中。教育部長吳思華近日公布「小校OT公辦民營」計畫,五十人以下的小校將開放公辦民營,維持既有的經費、人事員額,學費比照公立學校,但校務委由非營利法人經營,特許期約三到十二年,可發展特色課程,未來新聘教師也更彈性。

貿然推動公辦民營 對小校與偏鄉可能是場災難


羅德水憂心地說,少子化、人口流失對偏鄉影響甚大,如同從根本掏空農漁村,許多偏鄉的中小學都是社區居民的活動據點,一旦廢校影響的不只教育,社區的凝聚力也將減弱,不過面對小校裁撤危機,「公辦民營並非萬靈丹,若小校公辦民營後經營團隊資金不足,反而影響師生權益。」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政策部主任羅德水認為,少子化造成很多小校面臨裁撤危機是事實,但教育部推小校公辦民營的計畫,「看到問題了,卻提出錯的解方」。
羅德水指出,辦教育不能眼不見為淨,不論小校裁併或委外經營,都是把教育的公共責任往外推,中小學是國民教育,需要國家投入公共資源,「不應貿然推行小校公辦民營,就算要做也應是小規模地做,而不是五十人以下小校全部公辦民營,這可能是場災難,真的要很謹慎,不能只從營利、管理的角度來看。」
對於小校經營的困境,雲林縣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體會深刻。二○○六年他接任校長時,華南國小只有二十三個學生,被列為雲林縣小校裁併的首波名單,不過在他帶領下,推動課程改革,帶學生走入社區,結合在地的咖啡產業,發展咖啡課程,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去年陳清圳還兼任公辦公營的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繼續在體制內推動教育創新。
對於教育部規劃的五十人以下小校推公辦民營政策,陳清圳持肯定態度,不過他也直言,「面臨到長期的校務經營問題,台灣究竟有多少基金會、民間團體願意投入?而且若沒有清楚的學校定位與一定財力,公辦民營的失敗率恐怕會很高。」

陳清圳指出,小校公辦民營可能面臨三項挑戰:

一、學校定位與課程:

公辦民營的學校目前在台灣並不多,主要為宜蘭的人文中小學與華德福學校,這兩所學校都發展多年,有自己的學校定位。
陳清圳認為公辦民營需要確立學校的定位與願景,之後的資源挹注才能幫助學校發展,也才能吸引學生來就讀。既然是公辦民營學校,自然與既有的教育科層制不同,必須重新檢視,如何運用審定版本的教科書?或者是,如果要採取體制外的教學方式,有沒有適合的師資?體制內的教師能否接受?體制外的教師有沒有教學經驗?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問題。

二、經營團隊的財力:

公辦民營的學校若未能吸引更多學生就讀,經營團隊是否足夠支付教師的薪資。陳清圳說,公辦民營能否負擔百分百的人事費用,或者是與公部門協調人事費用負擔的比例,這些都是經營學校時不可迴避的經費問題。
以教師待遇來說,長年不調薪的學校,教師留任意願不高,造成教師流動頻繁。陳清圳認為,五十人以下小校有四百多所,要來經營公辦民營的團隊,必須要先思考有沒有足夠的經費來源。

三、新舊文化的互動:

陳清圳以他服務的華南國小與樟湖生態中小學為例,兩校都有本地生與外來生的互動問題,以及原有教師與新加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溝通問題。
每所學校都有既有的文化,若教育部推動五十人以下小校公辦民營,原有的學生是移到其他學區,還是繼續就讀?學制、課程若大幅改變,原有的家長能夠接受嗎?陳清圳說公辦民營學校免不了要面對新舊文化的衝突問題。

與其公辦民營 不如先活絡社區產業

「要有覺悟啦,不做改變學校就一定會倒閉。」陳清圳認為偏鄉小校一定要轉型,但是不一定要公辦民營,公辦公營也可以做課程活化,例如學校結合社區,發展在地產業課程,活絡社區產業,有了工作機會,年輕人才願意留下。面臨少子化的小校裁撤危機,公辦民營不一定是最佳解方,目前正努力做小校轉型的小校,也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接受不同的文化刺激,但陳清圳認為,「若學生人數無法提升,學校轉型轉到最後,還是要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陳清圳在華南國小結合在地社區發展咖啡課程多年,認為農業生產者的產銷過程「非扁平化不可」,否則生產者不容易賺到錢。他認為小校可以發展在地產業相關課程,之後讓社區熟悉這套課程,吸引遊客、消費者來,以此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
相對於教育部以公辦民營解決小校經營問題的積極態勢,努力結合社區力量推動教育創新的陳清圳則顯得謹慎:「短期內要快速增加偏鄉社區人口是很困難的事,我覺得先從城鄉翻轉開始,活絡社區產業,十年後再開始談有沒有青年返鄉,偏鄉小校會不會被裁併。」
新聞小辭典:公辦民營學校
是指政府出資設立,再委由民間經營的一種學校經營模式。目前公辦民營的學校比較知名的有宜蘭頭城的人文中小學、華德福學校。公辦民營學校的學制、課程較有彈性,在教師的聘任上也比公校寬鬆,學費的收費標準則依照公立學校。教師群體可分兩部分,領公部門薪水的教師,以及經營團體自聘的教師。校長及行政人員的聘任也比公校有彈性,不受現行教育法規的限制。
公辦民營學校類似美國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強調經營的績效,在英美實施多年,台灣教育部則是近期推動,最快一○四學年度開放五十人以下的四百三十二所國小、十八所國中公辦民營。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教育時事]清大校長賀陳弘:教育創新,從容納1%異才開始

作者:張益勤
轉貼於《翻轉教育》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id=2625

少子化一步步逼近大學,在大學校長會議上,校長們正襟危坐,討論未來發展及可能面臨的轉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卻盤算不一樣的事。
 
三月踏進清大圖書館大樓,電梯裡的海報,有一張賀陳弘演出大提琴的照片,預告即將來臨的校慶活動。賀陳弘,說起話帶著文人的溫文,不時引用《論語》、古典詩詞,讓人忘記他是動力機械的教授。

這兩年,他帶領清大開拓招生的多元性,背後其實帶著教育改革的理念:「我們設計特殊選才制度,讓一%不一樣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清大。大學有責任,測試社會接受改變的底線。」
 
他溫婉回應台大對特殊選才的保守:「若是連一%的改變都不做,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比起計較排名的升學主義,賀陳弘更篤信「多元」。專訪中,他話說得很重,現在教育的下游產業和社會有了很大的變動,上游國中小學也正面對激烈的教學改變。大學必須面對這樣的責任,為台灣未來多元人才做準備。「大學招生方式不變,等於逼所有人在進入大學這一關『就範』,大學變成社會進步的阻力。」
 
相信多元是創新的基礎,也是從小父親給他不一樣的價值觀。
 
賀陳弘的父親不願意兒子成為考試機器,在當時小學升初中都要補習風氣下,反其道而行,替他轉學至一所管教寬鬆,沒有考試也沒有體罰的學校。賀陳弘信奉「第二名哲學」也傳承自父親。「追求第一名代價很高,付出很多時間、精力,追求短期目標。比較起來,第二名有餘裕可以閱讀、運動、思考,和追求長期的價值。」
 
現在,這名追求多元價值、信奉第二名哲學的校長,打破十八年來台大領導時代,擔任今年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召集人。賀陳弘將如何改革大學升學制度,這樣的改革又會如何推動進一步的改變?
 
Q:從大學招生選才的角度來看,若是你要給高中生一個具體建議,那會是什麼?
 
A:我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是「找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設法在三年內,努力去完成。」這件事不需要是學術,也不是學校師長規定你要完成的。有沒有完美的達到目標都沒關係,也就是說失敗也是值得的。
 
這件事情,真正重要的是,看到學生自主動機和實踐的經驗,重要的是過程。我們想看到年輕人的學習動機,想知道他為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所投入的努力。
 
過去我們經常成敗論英雄,不看過程。但是我們忘記,成或敗經常有其他因素影響,譬如運氣、師長給予的支持等。未來大學招生要納入評估學習歷程檔案的目的,是看見年輕人的學習歷程。
 
我常常對大一新生說,大學期間你至少有三個暑假、四個寒假,是否可以至少利用三個假期完成三件事。騎車環島、打工都可以。
 
或是我也鼓勵他們讀經典,去找一本好書或是藏書,一直想讀卻沒讀完的,好好讀完。讀經典是一種頭腦體操、心智鍛鍊。讀經典是要學習去回答一些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善、惡、美、醜、正義、不正義?這都是亙古的問題,難憑空想像,但跟著經典走,會有一個線索,經歷書中所經歷,這個過程很重要。
 
Q:你看到未來學習樣貌會有哪些改變?與現在的學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A:我們過去的學習是保守的,我們在教學、教材、時數、教法、師資上都管控嚴密。就連硬體也大同小異,譬如走進中小學校園一定有一個圓環、蔣公銅像,校長室在二樓中間,後面是操場。
 
在教學現場,我們有統一師資、統一教材,再以全國一致的標準化測驗,保證各級學校出來的學生品質,層層分級。所以產業界可以依照學歷用人,這學歷是標準化掌控的保證。
 
可是漸漸的,我們對產品的需求走向客製、少量,講求差異性。因此,我們也要從人才端開始多元化。師資、教材、評量都要多元化。
 
當大家疾呼要改變,教育的困難就是,產業下游改變了、家長心態改變了、中小學改變了……但是為了要穿越大學窄門,這個窄門的格式沒變,於是到了這裡,大家統統就範。
 
大學成了無法貫穿改變上下游的瓶頸,大學有這個責任去帶動改變,否則就變成社會進步的阻力。一些主要大學,生存並不困難,要他主動改變,也不容易。
 
Q:為什麼現在學校,要創造一個可以讓不同學生發展才能的環境這麼重要?
 
A:大學有責任為未來社會的多元人才做準備,而一個卓越的大學教育,就必須有多元人才的來源與進路。
 
我們發現,同一個選才機制,選出來的同質性很高,學生間如果經驗高度類似,看社會就很片面。我們希望創造學生的多元化,讓他們透過同儕,理解也觀察社會不同層面。
 
過去評量引導的教育是高度規格化的教育。所以學生不管是否適合這種規格,都得從這個規格畢業。最後企業用這種規格取才。物理好的人去念電機,第二志願念機械,化學好的念材料或化工。但是現在規格鬆動了,大家就突然覺得對不起來,很挫折。
 
清大對大一學生普查,發現學生對所讀科系很滿意的只有一半,為什麼有一半學生對自己選擇的系不滿意?因為現在念的是父母和師長的期待,不是自己的。因為自己想念的又去不了。
 
所以現況是,我們很辛苦的選才,但是選到最後只有一半學生有學習動機,這樣大學教育怎麼會成功?
 
Q:理想中的大學選才應該掌握哪些原則?
 
A:我認為「選才」應該是全面的觀察與篩選。如同,你看一個人要看3D攝影,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看,而不是看一個切面。
 
目前用同樣的選才機制,選出來的同質性就會很高,這就像只看到人的單面,而不是立體全面。
 
招生選才有他的專業,看3D照片的專業也是可以學的。我們曾請史丹佛大學的招生委員會來清大開工作坊,教清大的老師學會這樣看人的新技術。
 
我們不是第一個想看3D照片的人,美國、韓國等很多人都已經在做,大家要有一點勇氣。
 
Q:你對國中小家長的建議?
 
A:每個人都在理想跟現實拔河,每個人妥協的程度不一。但是我們希望每個人都移動一點,這個累積、長期的過程,就愈來愈接近理想。
 
站在大學端,透過教育制度、招生計劃的改變,讓大家看見,讓同學發揚才性是在現實上、在升學上有一條窄路可以走。
 
像是去年我們特殊選才收的圍棋生,父母也經歷掙扎。他的媽媽是建中老師,是要乖乖就範呢?先找個大學?還是要靠圍棋吃飯?某種程度,特殊選才的入學方式讓他兩全,他還是可以去追求他的才性。
 
這也是數量的關係,今年清大的十六個名額,是總招生名額的一%,去年十個,還不到一%。所以這代表這個社會容許一%的差異、出格,但是能不能擴大到二%、三%?我不知道,我們只能邊做邊看。
 
大學有責任去測試社會接受的界線在哪裡。特殊選才不看學測、也不看在學成績,去年放榜後,風評還可以。所以社會沒有完全不接受,如果各大學都願意做一點嘗試,就有影響。
 
「特殊選才」不考試也能進頂大
 
「特殊選才」是這兩年興起的入大學新管道,允許具有特殊技能的考生免學測、指考,只要通過書面審查及面試,就可以進入大學就讀。讓學測、指考這樣的標準考試,不再是進入大學的唯一管道。
 
特殊選才入學管道從去年12所大學共53個招生名額,直至今年共有21所大學提供151個招生名額。
 
去年以台大的「火星人計劃」網羅「數學界的愛迪生」,以及清大的「拾穗計劃」最知名。
 
今年包括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21所學校也啟動特殊選才招生。雖然特殊選才的名額少,但是滿足部分偏才的學生,也提醒老師、家長,不必只用學科成績評價孩子。
 
特殊選才的立意良好,但是也有高中校長、主任認為,美其名為特殊選才,實則各校的搶人大戰提前開打。而且名額少、報名時程晚,加上必須由高中推薦,選才條件太過寬鬆,也讓高中無所適從。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教育新聞]提升學生競爭力 英國打算增加上課時數1小時

作者:Quartz,樂羽嘉編譯
轉載於《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221

英國財政大臣宣布,英國將耗資2.85億英鎊,讓25%中學每天多上課1小時,希望藉此提升課業表現。

財相在一年一度的預算演說中表示,英國的全球教育表現名次低到不能接受,是這項決策的原因。
但增加上課時數有用嗎?

非營利組織教育基金會(The Education Endowment Foundation)調查發現,平均來說,延長上課時間或上過設計良好課後補習的學生,每年平均多進步2個月的份量,弱勢學生受惠更多,其他好處包括增加到堂率、改善行為和與同儕的關係。

美國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的調查結論也差不多:以增加學習時間為重點的課程,會微幅改善認字和數學表現,前提是由授證教師授課。

但整體來說影響不大,而且也忽視了這一小時可以用來自由玩耍的機會成本,這一小時如果不用來上課,而用來做其他活動,也許有助平衡孩子身上愈來愈重的成績要求。

根據研究,目前還不清楚一天上課幾小時最好。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全球學童的上課時數各不相同,從匈牙利的6054小時,到澳洲的1萬710小時都有,教育成果與教師素質、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都密切相關。

南韓的孩子上課時數相對較少,但他們下課後會去補習,政府甚至得在晚上10點突襲K書中心,要孩子們回家去。在法國,孩子們很早去學校,晚上6點半才離校。美國上課時數多於多數國家,但表現乏善可陳。

英國政府承認,目前的錢只夠25%中學延長上課時數,另外75%學校的弱勢孩子可能無法受惠。

重點是,如果教學品質以及教學方法沒有隨著提升,增加上課時數對於改善成績的幫助可能很有限。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教育議題]蔡淇華:沒動機的世代,沒動能的存在

作者:蔡淇華(現任台中市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2014年師鐸獎得主)
轉載於《翻轉教育》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php?id=2460 

為什麼韓國第一志願首爾大學招收的學生中,有51%並不看聯考成績?
他們瘋了嗎?還是瘋的,是臺灣?
如果這不是國家危機?甚麼是危機?
 
失去動力的台灣學生
 
「給我一個不想留在臺灣念大學的理由好嗎?」
 
「學習動機吧,臺灣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有點弱,我想找學習動機夠強的同儕一起做研究。」眼前的鼎鈞,是數奧、物奧雙金得主,高一就取得保送台大的資格,高三取得保送法國高等工程學院免費就讀的資格,但他也邀請我當申請哈佛及MIT的推薦人。
 
鼎鈞其實是個超愛台灣的高中生,三月學運時,看到好友意見相左,會難過的落淚。鼎鈞也是個務實上進的小伙子,可以上第一志願高中,但為了省下通車時間來讀書,選擇離家近的完全中學。他喜歡研究,常常坐在圖書館,安靜的思考計算,相信一切的難題,來自於最基本的概念,所以他總是起步最慢,連在2014年國際物奧競賽,他都是因為有選手棄權,才能候補上去。但不喜歡背考古題的他,卻在一題實驗題中,拿到了世界最高分。
 
不抄短線學習,不喜歡死背,不迷信名校的鼎鈞,不太喜歡別人稱他是天才。他覺得自己只是找到興趣,然後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在「建構」自己的知識。但鼎鈞看到台灣的老師和高中生,把升學當作全部,結果老師拼命「趕課」,沒時間做實驗;學生只想背公式,快速找到「標準答案」。但那答案是別人的,目標是社會給的,當衝到那個目標,發覺動機沒了,所以在大一和大二,這個研究高深學問最重要的紮根期,台灣的大學生常在迷惘中度過。
 
為什麼失去學習動機?難道有人天生不喜歡學習嗎?
 
我想起在英國的學生宗軒。宗軒和鼎鈞一樣,都在這所完中待了六年。國中時,他總在沒興趣的課程坐立難安,但他希望被肯定,希望被看見。「老師,我一直忘了跟你講,我要感謝你以前辦的『仲夏藝術季』,」一月回台灣聚餐時,宗軒和我分享:「那三週,只要想到中午會有一群同學圍繞,看我拉大提琴,就覺得好幸奮。」
 
「謝謝你喔!真希望你早一點跟我講。」我有一點激動,因為那三週,我被罵得很慘,「影響升學」的罵名不斷套在我頭上。
 
宗軒對自己的興趣,學習超狂熱,高中時迷上拍微電影,每次拍新片,一定會四處找資源,我很幸運,是他討論劇本的對象。雖然,他聯考只考到私大,但這一所大學的重視實作,讓他大學四年學習動機保持不墜,畢業後成為北藝大研究所導演組的狀元,2014年得到台灣微電影的百萬獎金。2015年,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國影劇學院錄取他,入學前兩天的老師是「魔戒」的編劇與「哈利波特」的導演。剛拍完的「作業」,學校經費一給就折合台幣200萬,用的演員是電視台八點檔的男主角。在世界四千多個申請人中,宗軒成為錄取八人之一,被看重的,是他強烈的學習動機、以及他興趣探索中,累積的成品與「解決問題能力」。英國影劇學院知道,要吸取世界級的人才,不能把成績當成唯一考量。
 
大學選才,避開分數狀元、考試機器的學生
 
韓國第一志願首爾大學也知道,唯有招收不死讀書的學生,才能維持國家人才庫於不墜,因此在2015年招收的學生中,有51%並不看CSAT(韓國聯考)成績,而主要靠審查資料,面試、及口試來尋找「潛在的人才」。而有韓國麻省理工學院之稱的KAIST(韓國科學技術院),更只有4%看聯考成績,因為他們不想失去今日的愛因斯坦或藍光之父中村修二。
 
愛因斯坦,高中時都因為背科不行被退學,結果不能在德國考大學,只能跑到瑞士唸一所「重視理解不重死背」的高中,最後世界誕生了這位不世出的物理天才。
 
二〇一四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被譽為藍光LED 之父的中村修二,國中時的成績並不好。雖然數學不錯,但史地這些需要背誦的科目就完全不行,所以中村修二和愛因斯坦如果考台灣的學測,一定考不了滿級分,也一定會被視為平庸之輩。但這種對國家最有用的偏才,卻會被韓國科學技術院看見。
 
至於柏克萊的審查政策「全方位考量」(Holistic Review ),一樣不以考試成績(SAT)為主要選才條件,避免選到考試機器、以及背景相似的學生。
 
台灣亦瞭解此點,所以國教院規劃出「12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107課綱),冀求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科目、以及學習的動機。所以除了國、英、數、物、化,這些基礎科目被列為「部定必修課程」外,有近3分之1的學分為「多元選修」課(54到58學分)。
 
忙於應付考試,已耗光了所有時間
 
然而對於這翻天覆地,想畢其功於一役的教育改革,在高中的現場,大多數的教師是冷漠以對,因為聯考還是國、英、數、自、社。任何高中只要無法「有效能」的幫助學生考上好的大學,馬上會被貼上「辦學不力」的標籤。
 
就像自己為107課綱開設「文創設計課程」,要學生與商家簽約,做企業診斷、拍微電影、架設網頁、寫文案與品牌故事,覺得學生可以在這個課程中學到一生帶著走的能力,但是……「太耗時了」,學生總是如此回應。
 
我強力辯護:「杜威博士說,做中學才能內化能力;學習金字塔說,操作是最有效的學習,操作哪能不花時間?」。
 
「但是,老師,這些聯考都不考,應付聯考科目,我們已耗光了所有的時間。」
 
真的,我們一起耗光了所有的時間。
 
2015年底,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主任,陳榮順教授邀我至清大分享:「告訴我們,你希望我們怎麼招收學生?」面對這群全台灣最開放,發明繁星、拾穗與旭日計畫的教授,我當時說的不多,只記得陳教授的話:「在研究世界知名大學招生方式後,發現學習動機、學習熱情,是學習表現良好主要因素……但大學選才方式會影響高中教學,大學應該以多元角度選才,方能促進高中教學正常化。很希望台灣領頭羊的大學,不要再把聯考成績當成主要指標。」

但是上週的報紙頭條仍充斥著滿級分人數比,台北一所最強調社團與多元發展的公立高中,今年學測,因為滿級分零個,但隔壁人數較少的私立高中卻有6個,被報紙嚴重打臉。老師很氣餒,難道讓學生多元發展,把時間花在與升學不相關的在自我探索,這錯了嗎?不,這絕對沒錯,這所學校為台灣教出了許多最有創意的學生,像是五月天五個團員就有四個畢業在該校,他們不僅創造了經濟與產值,更因為他們慷慨捐輸,臺灣男子拔河隊上週才得以有經費出國,為臺灣拿到四金三銀的榮耀。
 
真的,如果我們真的想讓被念衰多年的12年國教真正的淑世利民,如果我們真的想讓107課綱被教師擁抱後造福學生,麻煩別把聯考成績當成大學入學唯一考量,如果有可能,學學首爾或柏克萊,問問學生,他們曾為自己的興趣做了多少的探索,如果他們真的表現出強烈的學習動機,相信我,他們絕對是國家未來的人才。然後台灣會變成人才大國。教育救國,不會再是未來式;教育救國,是現在進行式!

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教育新聞】教育部提107課綱配套 教育界為何擔憂?

轉載於《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217
作者:程晏鈴

今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在苗栗舉行,同時也是教育部長吳思華卸任前的最後一次局處長會議。會議重點聚焦實驗教育、自造教育、十二年國教入學管道與課綱議題。其中社會最關心的就是107將上路的新課綱,核心精神是「降低必修,增加選修」,回歸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教育界為何擔憂?我們的孩子的學習重點是什麼?

107年將上路的新課綱,8大領域中,除了社會領域4個科目之外,其餘領域的領綱預計於今年2月公布,社會科最快僅能趕在今年5、6月審議完成。

今年8月,全台包括國教署、國教院遴選的研究合作學校、前導學校共計61所高中都將依據行政配套草案與新課綱試行。明年8月新課綱才會在全台學校全面上路。

一切,看來即將就緒。

具體配套方案,今年8月才出來

但在第2天的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針對12年國教新課綱,砲聲隆隆,各地方政府對於明年就要上路的新課綱如何落實?教育局處長們眼中的憂慮特別濃重。

那是因為,隨著時間逼近,隨著各校課程規畫必須逐步完善,教育界擔憂十二年國教面臨的教師授課空間、學生選課、教師員額、考試引導教學等挑戰,似乎不夠完備。

教育部提出的配套方案中,以高中教育階段為例,共有五個面向,包括行政與組織修改、課程與教學、教師增能研習與宣導、設備與資源以及考招連動等,國教署高中職教育組組長韓春樹坦言,最快也要今年8月才有具體的做法。問題是,前導高中今年8月就要正式試行。

但連具體配套都還沒有,關鍵的設備與資源還有師資培育等,僅有空殼。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曾世杰在會議上指出,新課綱具有四大特色,分別是素養導向、連貫統整、多元適性以及彈性活力。吳思華也不只一次強調,新課綱的目的在於適性揚才,回歸學生自主學習。但如何確切落實新課綱的特色與目標?配套怎麼實行才對?

新課綱 讓學校變補習班?

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指出,目前學校多基於形塑學校願景與規劃去擬定校訂必修跟多元選修,但容易形成學校開發很多課程,但課程缺乏架構與系統性的規畫,有的課程甚至很像社團活動。而這與曾世杰提出的課綱特色之一:連貫統整,似乎背離。

此外,曾世杰提出新課綱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彈性活力,意思是設計每周至少一節的彈性學習課程,彈性的安排。但彈性學習如何把關?而國中培養的素養,又該如何連貫到高中階段?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就直白點出擔憂,校內選修增加,老師自己研發課綱但是系統性跟結構性不強,很像社團課程。加上考試思考不改,選修課可能一樣走回上升學學科,甚至成為變相的補習班。

藍偉瑩認為,應該靠地方縣市有系統地蒐集資訊,連貫國中與高中的素養,建立各校的課程教學跟學習習慣。湯志民則認為,也許跨校共同設立選修課,讓鄰近的高中共用專業師資,例如北一女和建中跨校設立國際教育課,都可以是一種新的嘗試,以及解決師資培訓問題的方式。

高中x大學 課綱才動的起來

說穿了,關鍵在於讓大學也同樣重視高中這些以素養、多元為導向的課程,大學跟高中要連成一氣。

吳思華在去年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就表示,課綱要落實必須讓大學和高中的連結愈來愈緊密,從大學取才方向,帶動高中端學校的課程設計。

高雄市教育局局長范巽綠以高雄市經驗為例,指出除了吩咐國高中進行學校師資、校內空間的盤點之外,學校課程的定位與規畫應該引入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一起開會,以發展有系統性的選修課程,才能和大學連結。

「從教育現場來看,從國中、高中到大學,每個教育階段都有落差,」新竹市教育處處長楊傳蓮也說要強化大學與高中的連結,除了教育部提出的高中學習歷程之外,新竹市教育處透過大數據分析稅務局資料,分析新竹區域大學,例如玄奘大學畢業生職業成就與職涯,以及相關職涯需要的不同能力,從產業需求到大學,再回推到高中課程設計端。「預計要往下延伸到國三,」楊傳蓮說。

「大學如果願意宣示,對高中教育現場就比較有意義,」藍偉瑩也舉例,兩週前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在高中優質化會議中也提出,未來招生時會調整考試成績與學生在學表現的比重。湯志民建議,希望未來大學招生成績採計上,高中在學表現與考試成績可以用7:3的比例,才能明確落實。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教師專訪]三峽國中黃姵瑀老師訪問


黃姵瑀


台大化工所畢
102學年度於師大附中實習


現任三峽國中理化老師





現職於新北市三峽國中擔任理化老師的黃姵瑀是臺大化工所暨教育學程畢業的學姊,她能在百忙中抽空接受 20 屆教程學會訪問我們真的運氣很好,現在讓我們看看她的成長經歷、對教育的看法,以及這一年在三峽國中的所見所聞吧!

請問小時候對老師的印象是什麼呢?

我小時候對老師的印象就是可以改作業評分,我很喜歡用筆一直打勾,覺得這個動作很好玩。當時孩子氣的認為拿紅筆改作業是件很酷的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幼稚園時還很喜歡拿愛買的宣傳單,幫衛生紙、洗碗精打勾呢!

那長大後還喜歡改作業嗎?
沒有那麼喜歡(笑),抄抄寫寫的、每個人的都一樣;但若是有心得分享的,像是聯絡簿那種類型的作業,就還蠻喜歡改的。

小時候對老師的印象是一直改作業,那為什麼長大後還想要當老師呢?
我從國中就想要當老師了,那時有個英文老師,他上課非常有趣,答對就會加蘋果、玩遊戲、唱歌,我覺得很好玩,感覺那個老師上課上的很開心,我也想跟他一樣。當時還有遇到一位理化老師,我覺得他超級會教,很清楚我們的盲點在哪裡,他知道我在想什麼,我覺得他好強,想變得跟他一樣。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以前覺得當老師一定要能力很強,要可以教人,把別人教會的時候那感覺很好。

後來還有一個契機是上教育社會學時,我那時覺得想要當老師是跟「階級再製」有關,窮的人還是很窮,富有的人一直都很富有。富有的人可以去補習班、請家教,運用很多的資源讓他們停留在社會的金字塔頂端,可是沒有錢的人只能在下面。

我想:「如果我是一個資源,進入了公職體系,這樣沒有錢的人也可以藉由我這個資源,讓他們能稍微往上一點。」這夢想有點大,可是後來我去看王政忠或是其他在偏鄉的老師,大概就是把自己這個資源投入需要幫助的環境中。

未來有沒有機會考慮去偏鄉?
我還蠻想的,我今年暑假有去中正大學參加偏鄉老師的「我有一個夢」研習,我問他們:『你們是行政還是導師?』他們回答:『喔,我是導師兼行政啊!』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背著好多好多的工作,可是對教學還是很有熱情,我覺得他們好厲害。

為什麼當初不去當英文老師,而去當自然老師呢?
因為理化成績好,其實我現在想想有點後悔 XD。學生聽到理化時都會直接說:「我不會。」我連第一堂課都還沒開始上耶!後來跟一些人聊,他們說可能是過去有人跟學生灌輸一個觀念「理化很難」,所以他在還沒接觸的時候就覺得很難了。而我後來跟其他老師聊天時,也發現其實每科都有每科的困擾。

在以前當學生的時候,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動搖你想當老師的信念?
真的當老師之後反而比較會動搖,學生會罵你,會有防備心,當你想要幫助他時,他就會反抗,勸他認真讀書,他會說爸爸叫他畢業之後去做工,不需要讀書。那時覺得,再怎麼努力都有一點無力,我到底要幫他們什麼?

另外有些學校氛圍比較看重成績,那我是不是能夠不那麼強調成績?有時會覺得教育現場很複雜,有很多壓力,會讓我覺得好煩,有點想放棄,也會煩惱是不是要當一輩子老師,要繼續當國中老師?還是高中老師?

但在教程裡獲得大家的支持,會覺得這件事情是對的,有同伴會更有決心。三芝營的同伴、人本師資培育、或者各地的研習團體等等,都是支持自己走下去的動力。

理想老師應該為學生做些什麼呢?
應該先讓自己多學一點,並保有當學生的感覺。我暑假、周末時都會去參加研習,因為我覺得研習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知識,並了解其他老師怎麼跟同學相處。學習同時在幫助自己跟學生,我去研習學到很多,就會很想把那些新知帶給學生。期待自己課堂不會一直都是用一樣的教學方法,別人會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學,當老師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已經 ok 了,我很害怕自己一旦滿足現狀,就會停止進步,那就原地踏步了。

還有關心跟包容,但覺得關心跟包容的前提是老師的心要先穩定,很煩的時候怎麼關心包容呢?老師的心要怎麼穩定呢?就是繼續學習。學習可以有很多種,比如說我就是去研習,參加研習時就覺得在充電。

這一年下來有沒有遇到讓你很頭痛的學生?
我們班有兩個男生,是我這一年很大的難題,但後來有好一些。有一個以前很愛罵三字經,對老師很有敵意。一開始管教他都是用吼的,會起衝突。後來跟一個老師聊天時,發現他其實有好的一面,譬如他很體 貼,雖然講話很粗鄙,但那是因為他家人講話方式是這樣,小孩當然也就這樣。他也非常孝順媽媽,雖然也是會罵她。總之先看到優點,我才慢慢知道怎麼跟他相處。一開始一定會一直碰撞,他想看你到底是真情還是假意,後來多了解,就能慢慢知道要如何和他互動。

另一個小孩上學期會蹺課、蹺家,還會嗆人,我只要講話他就會嗆。我本來覺得這個小孩子我真的無計可施,他翹課時我只好打給他爸,他很怕他爸,於是最後他乾脆蹺家,變成了惡性循環。之後我去請輔導老師幫忙,他幫我跟那小孩談談,才知道他覺得我一直叫他交聯絡簿很煩,而且他不喜歡我在班上大聲喊他名字。從旁得知之後,我就改個方法跟他說話,走到他旁邊輕聲地說:「欸XX, 你有帶聯絡簿嗎?你等一下交給我,或是你跟別人借來抄後再交給我。」我發現,柔一點講話比較有用。到了八下,我換了一個寫聯絡簿的方式,只要抄一個成語或名言佳句,甚至是英文單字就好了,座位旁又配了第一名的女生,跟他感情還不錯,會幫他,後來他就會自己交了,進步好多。

他八下時,遲到我都會要求進來的時候一定要喊「報告」,不能直接走進來。他有時候都不喊,我就會說:「出去喊報告再進來!」,連續好幾次。有一次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發奇想,就說:「你這樣不累嗎?每次都要走兩趟。」下一次他就直接喊報告了。

學期末時他有一段時間是進來教室又出去,旁邊跟著一個學生,我問他們要去哪,他回我「要你管」就走掉了,但因為學期末很忙,雖然遲到,但他都回來,沒有翹課,我也沒有多管。直到有一次我跟輔導老師聚餐,說有一個七年級的學生叫他白衣天使,我問為什麼,他說那學生在早自習時會先放好書包,再帶學弟一起到學弟的班上,進班之後才回我們自己班。我蠻感動的,他之前是那個不想進班的人,有時候早自習都不來,現在他竟然是帶別人進班的人。

有沒有遇過什麼怪獸家長?
沒有,我們班的都好相處。但我覺得家長跟小孩很像,像罵髒話的同學家長就會罵髒話。有些小朋友反應很慢,我跟他講話時會沒回應,我問他「你有聽懂嗎?」「喔。」很慢地回。有一次打電話給他爸時說「爸爸不好意思,他最近在學校怎樣怎樣......」他爸就「蛤~」,一模一樣的慢,很有趣。

跟每個同學都要家訪跟電訪嗎?
電訪一定要,但家訪還沒,我還不敢做,怕家人看到我會覺得太年輕。八年級暑假時我有先電訪過一次,怕很多家長覺得奇怪為什麼要電訪,我就先找好了一個合理的目標——隔宿露營,這是一個切入點,講完了就聊聊小孩有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啊?他們暑假過得怎樣啊?不然他們會覺得奇怪。

有沒有為了學生而刻意自己去學自己比較沒興趣的東西嗎?有老師說為了教育學生什麼都要碰,甚至跟他們一起打 lol
我沒有辦法打lol,因為我天生對電動有排斥感,可是我會找我大學同學聊聊相關的資訊(我大學同學很愛打電動、各種喜歡的動漫跟國中生一模一樣)。休閒娛樂那塊我做得沒那麼好,但《來自星星的你》最近有在看,我自己也覺得很好看,但我沒有緊緊跟著學生的流行趨勢走。

有試著接觸小孩他們在流行的東西?
我喜歡聽音樂,他們推薦的音樂我就會去聽,我們班中午時段會放音樂,小朋友可以點歌,我就會聽他們點的歌。

我還沒有接觸動漫,畢竟看不習慣。有人聯絡簿上會寫相關的事,我就會大概回一下,但有些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回。

上學期遇到最大的問題?
班級經營,我深深感受到班經不好就不用上課了。我那時覺得人跟人相處很難,我也太不柔軟,很難跟他們溝通。後來我去福智學怎麼樣跟小朋友溝通。例如關愛教育,要發自內心的關愛你的學生,謙卑地去看他們,把老師的位置放低,他們用這個方法,那我也用看看。

有沒有覺得現在的教育現場出了什麼問題?
坦白講我是支持十二年國教的,但現在還是升學導向。有聽說有些學校家長已經開始考慮技職學校,可是很少,大部份還是以高中為主。

我覺得要推行十二年國教的話,就要學生在十五歲時思考往哪邊走,職業試探要夠多,但現在太少了。如果今天是我到十五歲這階段我也不知道要選什麼,如果我卡在不上不下的地方,我不太會讀書,但我也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就一定會選擇繼續讀書,因 為社會風氣就是這樣。我覺得真正的十二年國教還沒有完成,老師們也還沒做好準備,課綱上、制度上也是。

覺得哪些地方還要再努力?
就班經吧!不過還有很多要努力的。最要努力的就是自己的脾氣,我覺得我的脾氣太急,有時候會容易生氣,像今天早上,成績單都沒簽名,他們怕被媽媽罵,我本來想說我在下面寫了一堆鼓勵的話,他們還怕什麼?結果就有一個小朋友說他被罵了。但家長也需要教育的,有些家長是把這個小孩丟給你處理,下課了就丟給補習班,自己不太管。我跟其他老師討論這現象,他們說要哄家長,前輩們也教了我如何跟家長溝通。

教學也我現在需要努力的部分,有時候上課大家睡一半,沒有人聽得懂,在想要怎麼樣讓他們覺得有趣,因為有些學生程度比較低,有些學生到國小三年級就沒再上數學,乘法那邊就不懂了,我覺得現在讓他們懂這個也很難,那是不是先讓他們玩就好了,也是我心中一直在評估的問題。


 給師培生的建議
努力的學習,我覺得當老師最棒的一點,就是一個可以一直學習的職業,就怕原地不動、原地踏步。當老師我自己一廂情願覺得可以不斷的學習,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就連看韓劇都是學習。生活周遭有很多素材可以拿來跟小朋友玩,讓他們了解自己,或是讓他們有興趣。也期待我們都能是一個投入社會中的資源,發揮自己所能提供的各種知識,讓教育能有所不同。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