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教授專訪]心所向 持以恆──蔡天怡老師專訪節錄

轉載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http://www.lis.ntu.edu.tw/?p=4308
採訪:簡翊淇、陳世萱
撰稿:蕭愷琳、湯高銘
資訊行為相關研究背景
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資訊行為相關研究,探討人跟資訊之間的互動關係,包括人們的資訊需求、尋求與使用行為。這個研究領域是與多位老師學習後才逐漸聚焦的。
大學時期雖然主修是歷史,但修課重心其實是在我的輔系──圖資系。大三時,我跟著藍文欽老師做專題,做了目錄學相關研究,開始對於學術研究產生興趣;大四很幸運地有機會參與陳雪華老師和歷史系及資工系合作的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計畫,也一面跟著歷史系吳密察老師做明清檔案的標校工作,於是對數位典藏與使用者研究開始產生興趣。
進入碩士班之後,跟著吳明德老師做國科會計畫,學習一個研究如何從發想到完稿,也發現理論與實務是可以結合的,讓我覺得踏上研究之路並非走入象牙塔,更確定自己希望從圖書館學的核心概念來探討使用者相關議題,因此,我的碩士論文將引用行為視為某種資訊使用行為,透過引文分析和訪談,探討資訊可獲性與使用者的引用行為。
在美國求學期間,我也受到多位老師的啟發而找到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我的博士論文運用資訊視域理論,以量化與質化方法探討大學生課業相關活動的資訊尋求行為,最終極的關懷,是希望促進資訊的取用,並藉由了解人們的資訊行為來幫助資訊素養的推動。
透過專題研究、計畫參與以及論文寫作,我和許多老師互動學習。這些經驗除了豐富我的研究方法和視野,幫助我探尋自己的研究領域,也讓我在教學研究上有許多參考模範,讓我得以建立自己教學研究的步調,也建立起自己與學生的互動方式。
從歷史到圖資的心路歷程
我高中曾在圖書館擔任義工,但對圖資其實並不甚了解。聯考因些微的分數差距而沒有錄取圖資系,讓原本目標不甚明確的我這才對圖資系躍躍欲試,於是,大一上學期就到圖資系修習「參考資源」,覺得圖資系的課程對我而言的確更為有趣,尤其發現不少同學對課程作業感到不勝負荷或厭煩,而我卻樂在其中,遂決定大學生涯可繼續往圖資系修課。而後來廣泛地修課,讓我得以進一步探索自己的興趣。
大三以後,透過專題和工讀機會與圖資系老師接觸,更覺得自己的行事風格比較符合圖資系文化。總覺得歷史系的行事風格較為正式,而自己太過隨性。
決定推甄圖資所是一個重要轉折,但過程中並沒有特別的曲折或掙扎,有點像是不小心考到歷史系,雖然並不排斥歷史學,但大一修了「參考資源」以來就傾心圖資,兩個領域在心中的位置就不一樣了。
圖資系教書經驗談
在圖資系的教書經驗還算順利,系上的學生絕大多數蠻有心學習,也感覺到許多學生相當聰明且有想法,有些學生更具創意,課堂討論或報告中,有時會獲得超出期望的驚喜,這是教學過程所樂見的事。
不過,剛回系上教書時,往往很自然地對照先前在美國擔任講師時的教學經驗,而有些不習慣台灣上課時安靜的氛圍(儘管自己以前在課堂上就是那安靜的一份子)。在美國教書時,課堂上,學生總會跟老師對話、提問甚或分享自己的經驗。我相信適度的課堂互動有助學習,因此,如何鼓勵學生提問及增進課堂互動至今仍是我在學習與調適的部分。
在規劃課程時,我會適時安排課堂討論或活動。透過課堂討論與活動,除了加深學生對授課內容的印象,也可以增加凝聚力和參與感,又可能激盪出不同的想法、聽到不同的聲音。目前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狀況算是相當不錯。
而令我印象深刻而感動的事情是:去年幾位學生將資訊行為理論作為聖誕節交換禮物的點子。原先擔心自己講授資訊行為理論過於枯燥,但這幾位學生竟然在修畢課程一學期之後,以課程內容作為休閒娛樂的話題,這件事也為我帶來莫大鼓舞。
若說對系上的學生有什麼期待,就是希望大家能夠保有學習動機與熱忱。雖然透過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相當重要,但身為圖資教育工作者,仍不免私心期待更多人願意投入這個領域。
給大一新生:保持喜歡學習的心,平衡課內外生活,盡力去探索。
每個人進入圖資這個領域有著不同的原因。有些人是真心喜歡,有些人也許是誤打誤撞。但既然來到了這裡,就要盡可能多方探索這個領域的樣貌,好好利用在學的時間接觸不同的課程、認識系上的老師與同學。而專題研究是難得一對一跟老師單獨學習的機會,可以多加利用,對大一新生來說也許言之過早,但可以先放在心上。
大學生活中,社團和打工實習也相當很重要,同學們可以多利用大學這幾年充實各方面的經驗,抱持開放的態度去探索。但打工、玩社團也不要本末倒置,應視自己當學期的修課狀況去平衡花費的時間,也許可稍作規劃,例如:大一的課餘時間以社團為主、大二以打工為主等,最重要的是以不影響修課為原則。
我自己的社團經驗,是參加台大國樂團,大一誤打誤撞陪著朋友去,就這樣留了下來,還當了兩年的幹部,十分投入。寫企劃書、辦音樂會、辦美加巡迴等經驗雖然佔據了很多時間,但自己回顧下來,與課業的平衡都維持得還不錯,對我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經驗。
給畢業生:不要輕易放棄,也不要強求。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難。
我看到很多大學生剛畢業就急著想要確定自己未來的路,而感到無比焦慮,因此,建議即將畢業的同學可設定三、五年為探索期限,給自己多一點彈性時間去探索未來;亦可設定短期目標,透過階段性任務去探索未來的方向。學校生活和工作往往有很大的落差,剛進入職場需要一段時間逐漸摸索,所以,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做好心理建設並放慢腳步去面對新的生活或許會調適得更好。
在現實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對某個方向懷有很深的熱忱,即使三、五年內達不到目標,還是要相信自己,勇敢追求,不要輕易放棄,慢慢朝那個方向前進就好。然而,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手,的確難以拿捏,也沒有標準答案。自己當初即將畢業的時候,也是有些徬徨,但是,我告訴自己:「不要輕易放棄,也不要強求。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難。」將這句話送給畢業生,希望各位能夠在未來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並掌握理想與現實的分際,做出最適切的決定。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創新教育]備課不孤單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學習

轉貼自《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734
作者:林倖妃

大環境變遷,學生在「演化」,教師更要跟著「進化」。一場生物共同備課,吸引中部四縣市、超過十四所高中老師。他們把自己歸零,重溫過往的知識,再把學習熱情,反饋給學生。

台中女中科學大樓,各校生物老師陸續來到教室,入口處的桌上放著《演化論》、《羽的奇蹟》、《生物地理學》等十餘本書,就跟生物的世界一般斑斕。

一樓樓梯口放著鐵架,架上寫著「生物共備社群」,循著箭頭就會找到這間教室。

接近午後一點半,報到單上空格愈來愈少,從豐原、南投、彰化到雲林,共有來自四縣市、超過十四所高中的二十五位生物老師,來參加這場「共同備課」。

身材高挑、說話輕聲細語的台中女中老師薛靜瑩,站上台宣告「這學期的生物共備開始」,「我們先設計概念圖,思考要教學生的概念和能力是什麼,再做學習單,」她說,「今天的成果都會放上臉書社團『生物愛翻轉』。」

他們從要教給學生的能力出發。二十五位老師分成四組,依據這天的主題基礎生物課程「分類、遺傳與演化」,展開討論。桌上擺著張全開的白色壁報紙、便利貼及彩色筆,討論到激動處,整組人都站了起來。

便利貼撕了又貼、貼了又撕,密密麻麻描繪出不同的演化概念。

概念圖是打破課本章節,讓老師練習在「演化」架構下,找到學生該學到的核心和能力。薛靜瑩到各組遊走,鼓勵所有人 跨組去看別組的概念圖,可以畫上星星鼓勵他們,也可以回去修正自己組所畫的圖。

「變異,這也是演化的根本,從左到右、從過去以為不變到變,」一位老師指著桌上概念圖說明,桌旁擠滿老師。

學習單則涉及教學流程。 「當概念圖確認後,再根據概念圖設計學習單,設計整個教學流程,」薛靜瑩說完,現場再度喧嘩聲起。有人不時拿手機查資料,有人拿出類似大富翁的桌遊,尋找靈感,還有人提議,在課程中採用動畫解釋抽象概念。

「翻轉教學」對我很困擾!

「生物愛翻轉」社群在中部已吸引老師的關注,即使是資深的老師,都無法忽視這股需求。

「翻轉對我有困擾,因為老老師不知道如何翻,今天來看看年輕老師怎麼做,」豐原高中老師蔡瑞珍,已有超過二十年教學經驗。她坦言,翻轉是以學生為主角,但一直以來她所受的教育是講述法,「想轉也轉不了,現在只能看看人家是怎麼轉,先在腦內建構。」

十二年國教上路,愈來愈多老師感受到這股沛然的浪潮。

膚色曬得黝黑、致用高中老師葉致毅說,現在已經是「學習遷移」的時代,要將生物學遷移到生活上,而不是侷限在實驗室,「我們要打破教材,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抽離出來。」

以演化為例,這意謂著沒有任何事情會固定,永遠要和環境互動協調。以此為出發點,再以相互矛盾的問題,挑戰學生思考。

例如,圓瞳孔的生物大部份是日行性,但貓頭鷹和老鼠為何是夜行性?「用一個個問題幫助他們釐清矛盾,若有天他會對矛盾提出問題,表示他是很會問問題的人,」葉致毅說。

對參與共備的老師來說,除了學習,這更像是找「伙伴」的過程。

三十歲開始當老師,教書十二年來,葉致毅自己摸索教學方法,除了學生,沒有人可以和他分享。
「今天是出來找朋友,也印證自己的教學理念,」一場共備,讓他找到滿場志同道合的伙伴。

我不只教知識,更是生活

當老師其實很「孤單」。薛靜瑩最能了解這樣的心情,四年前她一度想放棄這份工作,因為台中女中的明星高中地位,老師們競爭激烈。

成績成了唯一目的,讓她不知道教學的意義在哪裡?她開始問自己:我想要教出什麼樣的學生?

因為看到佐藤學的《學習的革命》,讓她起心動念,「我想要這樣教學生,」她說。第一年學生的反應非常好,讓她信心大增;第二年卻踢到鐵板,問題丟出去,學生沒有反應也不願意討論。

於是她開始往校外找資源、找伙伴,也趁機到處觀課,從北一女孫玉珍到中山女中張輝誠,還參與光榮國中老師鍾昌宏的共備社群,嘗試自己設計學習單,進行翻轉教學。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透過研習和臉書,鼓動更多老師參與。薛靜瑩將中部老師,串聯在一起學習畫概念圖。「老師們學會畫概念圖、設計學習單,開始想要用在課堂上,決定每個月共備一次,」薛靜瑩常常丟個問題上臉書,一場熱鬧的共備,就在網路上展開。

這天是薛靜瑩的生物課。她帶著煮熟的玉米和剝殼花生走進教室,這堂教的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她要各組剝開玉米和花生,將構造名稱寫在她準備的學習單上。

一組組女生迅速地拿起課本、講義翻翻找找,「我們要廣泛搜集資料才會有想法,」曹淇惠說。有人拿剪刀、有人拿膠水,準備上台報告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異同。

有的組研究許久,緊張得舉起手,大喊「老師,求救!」薛靜瑩趨前救援。教室的前方貼了張已然褪色的壁報紙,寫著:「學測將至眾生愴悢/唯吾女中所向披靡/北滅北一南誅雄女/奪得七五強佔鰲頭」。

綁馬尾、戴眼鏡的蕭竹君專心翻著課本。上生物課會很趕嗎?「會啊,很多要自己先看,」她看著滿桌課本和花生回答,「不過,這樣上課印象會比較深刻。」

生物對她們來說,是生活,已經不再只是課本裡的圖片。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