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教師專訪]松山高中洪瑀柔老師訪問

 洪瑀柔

  外文系畢業
  現於松山高中實習

 2011電機外文聯合宿營隊輔
 2011
外文之夜大二歌舞劇女主角
 2012
全球集思論壇志工、閉幕式表演負責人
 2012
南加大華語教學課程助教
 2012
2013台大外文營口語訓練課程助教
 2012-13
台大有氧舞蹈社幹部
 2014
台大外文畢業公演公關行銷組
 2014三芝營英文科負責人
 20142015台大教育學程學會副會長

小編常常懷念過去一年和19屆教程學會夥伴們一起打拼的日子,趁著10/30實習生返校研習,和數個月未見,現在是熱血實習老師的副會長好好聊了一下,也談談她對教育的看法、在實習現場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為什麼決定踏入教育界。

小時候對老師的印象是什麼?

整體而言,就是有知識、內涵、風度、跟氣質。

我講一個我最喜歡的老師好了。小六時,有一個老師,她上課會先放輕音樂,讓我們整個心都平靜下來,然後他再開始上課。另外他還會帶我們讀論語等經典。他除了有氣質以外,對學生還很有愛,會讓人覺得她是真心關懷你。

國中的時候有一個理化老師,我也超愛他。他滿腹經綸,上課都完全不需要課本,就能流暢得在黑板上寫很多很多很經典的例題,開始幫大家講解觀念跟解題。那是一位很資深,即將要退休的老師,但他絕對不是書呆子,他涉獵很廣,什麼書都讀,於是平時上課就會跟我們分享很多理化相關的知識,或是他讀過哪首詩讓他覺得很感動。

我覺得我小時候就是仰望老師的感覺,慢慢到了高中、大學,覺得老師開始從那種權威型的、高高在上的角色,變成了好像平輩的朋友一樣。

你想當老師就是因為以前那兩個老師的影響?

也不完全,就我喜歡的老師有很多種,但我覺得他們不完全是我的風格。我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人,我希望有第一個老師他對學生的關懷,還有他的胸襟。我記得我小時候覺然是乖學生,但脾氣很衝,標準的牡羊座,看不順眼的事情就會跟同學起衝突。那時候跟老師關係很好,她就會私底下跟我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她跟我說「冤冤相報何時了」類似的道理,那時候就覺得那位老師真是很有內涵很有氣度。

為什麼想要當老師?

人長大總是要找份工作對吧?我覺得很多工作都是為了賺錢而做,但當老師感覺很棒就是因為他是為了服務人而工作,就好像賺錢是他的附加價值,你在做你愛的事情,它又可以給你溫飽,這不是件很幸福的事嗎?其實我很小的時候就發覺自己有教學熱誠,覺得未來想當老師。也許是小時候成績好的關係,同學都會來找我問問題,我就在教他們的過程中覺得很快樂。當我講解得很清楚,甚至同學說「ㄟ老師講的我聽不懂,你講的我聽得懂」的時候,我心裡就會莫名有種成就感,這樣的成就感讓我知道,教學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動搖過?

其實我不是很早就來報考師資培育。高中考大學時,第一次猶豫了,最後也沒有選擇師大。因為我長大的過程中開始少子化,整體社會的風氣就是老師越來越不好考,所以所有的親戚、家長、同儕都說:「老師很難考、只會當流浪教師、最後只能到補習班、沒有尊嚴……」之類的。因為對未來的徬徨,所以那時我先選了台大。

另一個讓我遲疑的點是,當人慢慢長大以後,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好像一個老師又必須知道很多事情的對錯才有辦法教導學生。在價值觀越來越模糊,沒有很明確的所謂是非正義的時候,我就會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可以帶領學生。

但我為什麼還是下定決心要走這條路呢?我後來是這麼說服自己的:反正做每個工作都有每個工作要突破的難關,也許我在做教師這點,我有些能力不足,那我就去補強它,而不是退縮。就算做翻譯,或是去公司行號什麼的,我也會有不足啊,所以不應該因為某項工作有困難就限縮自己、不敢挑戰。

理想的老師應該為學生做什麼?

 第一,備課要充分,這是做為一個老師應有的責任。而如果又身兼導師的話,最重要的就是關心學生吧

我小時候都覺得做老師好簡單,當時認為每一年都講一樣的東西,認為我做兩三年就會變超強。所以覺得老師真是份理想的工作,我喜歡又不難,覺得我一定可以做得很好。但慢慢長大了,修了教程的課、開始實習以後,才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

尤其是英語科,語言學習理論會有潮流,每代的潮流都會改變,我現在出去要教的東西,不代表是我以前在學校學的。以前我在學校學的、觀摩老師的teaching styles,不一定可以應用到我現在的教學現場上。我相信其他學科也是,因為知識是日新月異的,做老師必須要不停充實自己,要一直不斷的自我精進跟修正、還要有創意勇於嘗試的膽量

松山高中也算明星高中,也有升學壓力,學生都被考試壓得很死,他們很容易討厭一門學科。學生不喜歡學科往往是因為覺得無趣,他們覺得和生活沒有關係,然後考試很煩。但本質上我覺得他們不一定會討厭這些學科,只是這些學科被制約了,看到它們伴隨的就是考試,你自然而然就會不喜歡。我現在在做的就是自己的課堂上,把它設計成比較有趣的活動,當然那些正課、該教的知識還是得教,但就盡量加一些我覺得很重要、但卻被現行考試制度忽略的事情。比如說我覺得就英文而言,speaking很重要,我就會盡量加一些speaking的活動。要引起學生動機一個很大的點,就是讓他看到這個學科它的價值在哪裡。若今天學生學了一種語言,它可以幫助你溝通、做文化交流、建立自信心,那這個就是一個很好的motivation

在教學現場看到的難處?

 我們學校有在收特殊生,我教的三個班裡有碰到兩位,導師班的那位是學習障礙,他是全校倒數第五名,但他自己心理還能調適,比較不棘手。但另一個班那位情緒障礙的孩子就不同了,她非常在意人家對他的看法,比如說這次段考,她的班導只說「不錯啊至少某某科有及格」,那孩子就哭了,班導原本是很輕鬆、開心的想要關心她、cheer her up,結果反而讓她情緒崩潰,非常脆弱。

特教的立場是「回歸主流」,所以要盡量把特殊生和一般生混合編班,但其實我現在的態度是很保留的,我擔心就是他們真的有辦法適應得很好嗎?比如說我用英文上課,我們班那位學習障礙的同學就完全聽不懂。另外有老師跟我說他們鑑定是每年都要做的,他現在高二,明年升高三的時候會再做一次。那位老師說情緒障礙的那個孩子是搖擺在中間,他明年的鑑定不一定會過,如果沒有過的話他就會算成一般生,以他目前的成績來看,到時考大學的時候無疑是再一次打擊,因為他大學的時候就沒有加分的幫助了,他跟松山的其他孩子比起來,就顯弱勢很多。現職老師們也有對這項政策產生質疑,當然大家都知道教育部是善意的,背後也有一些理想支撐,但是真正執行之後會產生很多的問題,而目前是沒有足夠、適當的配套可以去幫助他們的。

    課綱制定上,現在課減的越來越少,但是大考考的東西還是一樣多,這樣就會逼老師一直趕課或加課,趕課影響到上課品質,而加課的結果就是學生就不想理你了,他們會覺得:「這是我該休息的時間,為什麼你還要留我下來上課?」。

和家長的合作上有哪些困難?

          其實實習老師的角色不會第一線跟家長正面交鋒(),不過目前就我的觀察,我大概可以預想到未來跟家長合作上,最大的困難是觀念的岐異。也許我以前的態度也是這樣,然後因為有修一些教程的課,可能某個程度上已經被改變了,就會發現我們現在的觀念跟家長很不一樣了。另外我覺得現在的新聞媒體把教育上的一些情況渲染開來,導致有一些家長,有點像消基會過度保護消費者,廠商動輒得咎。我前兩天就接到一通電話,他問說:「聽說你們學校化學科的進度比其他學校都快,我可以了解一下是為什麼嗎?」他們連老師的教學專業都要涉入了,但他們並不是專家,卻又不把你當作專業,怎麼談合作呢?不要妨礙就很好了。

行政端和教學端會有合作失調的情況嗎?

我覺得你要讓別人跟你合作,你必須要能說服他,你一定要有口條,演講時要能打動人心。像我們教務主任,他就是一個很值得我尊敬的前輩。他會給新進教師演講,講一些我們之後會遇到的挑戰,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應對,還有未來的老師跟以前的老師有什麼不一樣,可以怎麼做。我覺得他的演講能打動人心,讓我們想跟著他。他演講中有講一些也是跟行政、教學合作相關的,他說:「要造成改變的不是領頭的那幾個人,而是跟在後面的那一夥人。」某個研究說,只要贏得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去配合你的話,那個改革就會成功。那段話很打動人,當領頭人是辛苦的,沒有人會想做這種工作,但如果你今天只是配合人家然後去模仿他們,比如說新的教學法,你去學、去模仿,這樣就可以促成一個改變,它的機會成本是比較低的,這樣子是不是比較能說服別人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身為前輩的建議?

在實習的這半年間,只要一進到學校就會多很多資源。以英文科來說就是教師手冊、教學光碟、雜誌、單字書等等。但實習時你會很忙,能看的時間很有限,所以我覺得可以讓學弟妹們早點接觸,那他們就可以提早做準備,到教學現場的時候就是準備好的,那在教學工作上、在備課上,都會比較順利。我覺得備課用書可以多備一些,但好像很少人去利用,我們自己以前的經驗就是除非你教材教法要上台,你才會去借書出來印,然後印完書又放回去,就只拿那一小部分回家,我覺得那樣還蠻可惜的。

我曾有聽過有老師說不要用備課用書,因備課用書內容很詳細,連課程架構、引起動機都有寫在上頭,照著那套做是否反而會被制約?

我覺得一開始學習都是模仿的過程,要到累積了一定的基礎後才有辦法開始做變化。被制約喔?有可能,但就是要多看。上一次返校研習英文科請到北一女中的Allen老師演講,那次演講是我覺得所有聽過的演講裡收穫最多、最實用的一次,後來我把從Allen老師身上學到的某些教學技巧用在我的教學裡。我們請他講的題目【是如何把英文課變得有趣】,他秀給我們很多很新奇的做法。我覺得多看、多吸取一點,等到你累積到一定的經驗值之後,就有辦法慢慢發展出自己的style了,比自己那邊誤打誤撞來得快多了

未來還有哪些部份要再努力? 

我覺得我的教學還要再努力。其實求學階段以來,英文不是我最強項,我國中的時候還真沒想過我以後會變成英文老師,那時候最喜歡的是國文和歷史。高中時其實我英文也不是最突出的,但最後誤打誤撞就考上外文系,就變成走英文老師這條路了。所以在重回高中時我就發現,還有很多是我的基礎功夫下得不夠多,這部分還要再努力。再來就是班級經營,畢竟做老師的,不能只會教好學生,也要懂得調教各式各樣,不同性情脾氣的孩子,希望這方面自己能再多學習。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史懷哲計畫]總召的熱血心得文~~

作者:李怡慧,現就讀台大中文系,第七屆史懷哲計畫暨第一屆深坑營總召

◎為什麼參加營隊?
    「為什麼接營隊呢?」不管是自己還是身邊的人都好奇地問過。
下營後零星地和雅柔、苡粧討論過當初我們為什麼接下這屆的召部。其實有點模糊了,但依稀記得那種「想試試」的感覺。因為好歹參加到了第三年算是半生不熟的屁股,因為好像還沒有其他人表示接下的意願(?),因為想讓一個營隊有一點自己想像中的樣子,因為覺得苡粧和雅柔會是很棒的副召,因為……
對於「總召」和「史懷哲營」的印象是從亞茜開始的。還記得第一次接觸懷哲營(前幾屆在三芝國中舉辦,直接稱為「三芝營」),是因為跟那年的總召亞茜某堂課同組,當時亞茜還正在尋找科負責人,剛好國文科有缺,在亞茜的親切和胸有成竹的氣勢下參加了史懷哲營。下一年超然獨立的總召偉帆,則在主要幹部短缺的限制下,辛苦地一手包辦過程中的大小事,跨足本應由財務、課務副召們處理的各範圍,營隊的整體氛圍,各項規定較寬鬆,但時程的掌握與叮嚀仍按部就班地傳達給全員。
「下一屆的營隊會是什麼樣子?」在二度參加史懷哲營的尾聲,這個念頭一閃而過,對從沒接過主要幹部、更鮮少參與營隊的我來說,要做為一個總召還是太嫩了。
在三芝營的最後那週,落腳的民宿房間裡,各科混宿讓我們多了認識其他的成員的機會,一起討論教案或教學、一起崩潰備課一起討論教案或教學、一起崩潰備課、一起瘋玩桌遊、一起看海看夕陽。這也讓苡粧和雅柔有一起趴在木頭貼皮的地板上,看著螢幕窸窸窣窣討論課表怎麼安排更完美的機會──當時抱著筆電,心想如果細心周到的雅柔當課務副召,邏輯清楚又超會文書處理的苡粧(還是自然組的感覺管錢超精明有條理啊哈哈!)接財務副召,再加上兩人對教學的理想和各自的堅持,這樣的副召一定是完美組合。一直到在二活魯山人的慶功宴時,這個想法才鑽了出來。
「因為覺得怡慧當總召的話會想幫忙。」印象中雅柔這麼說,而苡粧附和了一句。那瞬間有種被信任的感覺,不禁考慮起接下總召這件事。營期結束時聊起最開始,才發現原來我們都是因著對方才加入召部。不過就像這屆結束後雅柔說的,我們當時其實也還不清楚實際上一個召部會有多少工作量、具體的困難何在,每一件事的細節都離我們太遠,憑著一股熱血和傻勁就真的接下來了(雅柔後來說她接下副召後猛然發現自己該準備考試就有點後悔QQ)。隨著越來越靠進營期,累積的壓力越來越大,營前營中曾有摩擦,也曾很質疑自己當初接下召部到底是不是不自量力的決定。但後來雅柔告訴我,其實真正需要的也並不一定是各方面都超適合的那個人,能好好堅持著完成就是足夠的。

◎溝通技能level up & 特教初體驗
這屆是第一次在深坑國中舉辦的史懷哲營,以往建立好的合作經驗大多要砍掉重練。有好多事情要熟悉、詢問和溝通。因為有苡粧跟雅柔的照應,在營期中仍有上臺的機會。除了一定有收穫的「實戰演練」,這次的營隊,為我增加兩個特別的經驗。
第一個就是人際溝通和應對進退的細節。除了和同伴共事的經驗,因為換到新學校,一切合作的默契都尚未建立,和老師、校方信息來回更加頻繁、溝通的事項也變得更多更雜更細,也在過程中發現有許多的眉角要留心。這些都讓我更了解當面溝通、電話聯絡、信件往返間的差別和不同單位的慣性,也在擔任幹部、做事的過程中更了解自己個性的弱點和強項。
第二個,也是最難得的,是直接接觸到特殊生。這次營隊雖因為首次舉辦,參加的學生人數很少,四個班總共不滿60人,但在這之中卻有至少34位亞斯伯格或兼過動傾向的小孩,也有視障生;校長說今年特殊生的比例高很多,預計全校一百名左右的新生中有十多位是已經通報的特殊生。對大多數只在特殊教育課堂上學過基本特教知識的我們來說,要直接和特殊生接觸,必然感到壓力和焦慮(尤其對這一屆的帶到兩位特殊生的實習導師宛庭和國峯而言)。幸好深中的輔導主任很熱心、親切,給我們不少相關的資訊和建議,主任放手讓我們嘗試,也告訴我們有什麼狀況都隨時可以打給她。
亞斯伯格的小孩容易對其他人的情緒或言與產生誤解,如果受到情緒刺激,變容易一時失去理智,像個小火山一樣地爆發──火山爆發時,輕則語言攻擊、重則出手打人或摔打物品。這次營隊,一方面有主任告訴我們可以怎麼處理和協助這樣的小孩,一方面還有心理所背景的立宇幫忙,告訴大家怎麼對待、怎麼安撫暴走中的小獸。立宇說,其實自己更喜歡這樣的孩子,因為他們很直接,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不會有心計,說自己不生氣了就是真的不生氣。善體人意的筱晴也總是協助導師安撫那位小孩,記得有一次,小野獸爆發得相當厲害,以往由導師從後方抱住他的方法不管用了,大家把他帶到舒適的圖書館,暫時離開衝突情境。小野獸在沙發上,不斷掙扎想站起來回到教室,傷害那位惹毛自己的同學。因為擔心他傷害自己和別人,導師國峯緊緊抱住他。因為憤怒情緒高漲,小野獸不想抓傷老師,轉而去用力抓著自己所坐的沙發。筱晴半跪半蹲在地上、平視著小孩,用溫和的語調安撫他;同時也是安撫國峯,請他放鬆抱住小孩的力道,讓小孩的抵抗一起變小。筱晴說,我們常常會不讓他在生氣時抓握、捶打物品來發洩,但這樣一來他的情緒無法宣洩(因為他還不會別的方法),所以筱晴讓這個孩子用盡全力抓住沙發,情緒宣洩了,才能慢慢緩和。
這些都讓我印象深刻。也因為聽到立宇和筱晴的話,面對小野獸的心情也比較穩定,能冷靜觀察孩子,發現他並不想傷害到無辜(當下他想傷害的對象以外)的導師和其他來幫忙的老師,只是有時候沒發現其他人也被傷害。所以我們試著讓小野獸發現「國峯老師」被自己抓傷的手臂,和「筱晴老師」因為要關心自己、等自己不生氣才肯站起來而(讓舊傷)疼痛的膝蓋。小野獸顯得有點詫異和驚訝,也開始好好冷靜下來。
主任告訴我們,未來的特殊生只會多,不會少。乍聽實在棘手,但主任說,她覺得這其實是件好事:以往特殊生比例低,可能並不是真的沒有特殊生,而是未能完整通報;現在有更完整的特殊生名單,我們能據此給予每位學生更適合的教導。

這次營隊難得地參與了特殊生的班級經營,也從夥伴的身上學到一點安撫亞斯小野獸的技巧;了解了這樣的小孩可能帶來的班經狀況,也看到了他的可愛和直率。更透過和主任、師長的對話過程,得到從沒想過的觀念。不論過程中有怎麼樣的波瀾,回顧起來都是非常寶貴的收穫、也是很棒的回憶,如果能重新選擇一次,我想自己一定會更篤定的接下這樣的任務。相信不論過了多久,都還會懷念從籌備期到下營後這段時光的點滴,也仍會同樣珍惜這樣難得的機會和相處!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行政荒】老師,你為什麼不肯擔任行政?

轉載於《翻轉教育》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id=1883
作者:楊恩慈(彰化縣三民國小校長)
 
今年暑假,中小學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學校行政人員「大逃亡」!台南市共有38位校長退休、校長找不到人擔任主任、組長,有人歸因為誘因不足、有人認為是校長領導問題、有人認為是行政工作過於繁重,導致老師不願意跳入「行政火坑」。以上這三個原因,個人覺得「第三個」是老師視行政工作為畏途的主因。
 
特別是出現了「教育部統合視導」之後,「學校行政」從此成為水深火熱之地,老師們避之唯恐不及。適逢教育部提出「行政業務減量」的想法,提出「105年中央統合視導指標將再精簡30%,另請地方政府督導學校之指標,將朝分年分期方式辦理,並落實當年度訪視績優縣市,次年度可免接受訪評之機制。此外,刪除未能凸顯政策目標之指標,並簡化指標所需提供資料內容,又已建立管考機制之業務項目,不再納入年度統合視導指標項目,另為避免重覆考核,應盤整雷同之訪視評鑑項目。」
 
但是,教育部可能不是很了解學校到底為了統合視導付出了多少時間精神,因此,個人將104年「教育部統合視導」表格全部下載下來,然後配合小學現場實況,整理出表格(見照片),表格內的都是「各校都逃不掉」的項目,不包括個別學校承辦或協助各縣市教育局處的「特別業務」。讓社會大眾具體的「感受」一下「教育部統合視導」的「威力」。
 
簡單來說,學校配合「教育部統合視導」必須繳交或準備「應付」各縣市教育局處的「成果」分為以下幾類:
 
1.  宣導成果照片:這是最簡單的,大概就是一兩張A4紙上貼四到八張照片,如果看到「長官」要的是這一種成果,學校行政人員都會「感動」得想要大呼「長官英明」、「謝主隆恩」!
 
2.  不必「實地訪視」的評鑑訪視資料:依據指標來準備,大多需要計畫、因應的成果照片、其他佐證資料(學習單、學生作品等),要準備這種評鑑資料,大概需要工作40-60個小時。
 
3.  到校「實地訪視」的評鑑訪視資料:除了依據指標來準備(一個指標至少準備一個資料夾,傳說中出現在評鑑會場的「100個資料夾」,大多是此類評鑑),還要準備簡報、會場布置等。這是學校行政人員最害怕的,要準備這種評鑑資料,大概需要工作80-100個小時,而且心理壓力超大。而這種評鑑每個學校每學期至少會遇到一次,運氣不好的還會遇上三、五次。
 
4. 上傳:教育部或教育局處搭設一個網站,請各校把書面文件、影音資料(防災演習、腸病毒演練表演)都上傳,表面上環保又先進,但是常常遇到網路大塞車,發生「無法上傳」或是上傳到一半出現「上傳失敗」,讓行政人員做得心驚膽跳。而且有些資料還要先掃描或轉成PDF檔才能上傳,增加工作量。所以準備這種評鑑資料,工作時間也跟第二類差不多,大概需要工作40-60個小時。
 
5. 各項比賽:例如徵文、漫畫、海報、教案、學習單等。
 
除了「統合視導」之外,學校原有的行政業務(如每學期的課程計畫、採購工程、學生突發狀況、學生各類獎助學金申請等)及各縣市教育局處的「特色活動」(如小校轉優計畫、閱讀訪視、教學金像獎、公開課、校務評鑑、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也必須配合,其他單位也會「下指令」要學校配合,例如衛生局每年都會要求學校交各種傳染病防治計畫和宣導成果(有些縣市還會舉辦「傳染病防治計畫競賽」),消防局每年都要學校配合「消防小尖兵」活動、四到十月要學校每周五各班級任老師都要做「水域安全宣導」(今年有檢核表出來了,要各校依照檢核表內的指標準備資料上繳)、靖娟基金會要求學校每年都要填寫校園安全檢查表格(這些項目和防災計畫、消防檢查都重疊)。
 
所有人都忙著「做成果,反而沒時間「做教育」
 
哪裡出現狂犬病,學校要立刻做宣導;動保團體替流浪狗發聲,學校就要做宣導;韓國有MERS,學校也要宣導;八仙塵暴,學校也要宣導;台南登革熱失控,學校更要加強宣導;繳稅季節來了、稅捐處也要來宣導;大選來了,要做「不賄選」、「行政中立」宣導;塵霾來了,學校要宣導、做空汙警報……。九月才開學,學校就必須辦理祖孫日、友善校園週、十二年國教宣導、登革熱宣導、親子共讀、成績評量準則說明、防災、國民體育日等各項宣導及活動,請問這些活動或宣導利用的是什麼時間?學生的上課時間!這樣,教老師如何不趕課?教學如何正常化?行政人員忙著做成果已經沒日沒夜筋疲力竭,有什麼時間和心力去「服務教學」?
 
如果,再加上行政人員不願意做「假成果」、或是校長要求成果資料必須「完美確實」,行政人員只好向老師要資料、要老師配合做成果,久而久之,老師難免對行政人員有怨言,行政人員每天案牘勞形做一些「無意義」、「沒有成就感」的成果,做到流汗還被人家嫌,當然一有機會就逃之夭夭!萬一遇上校長很想「有所作為」,想要來發展一下「學校特色」,申請了專案計畫,發生「找不到人來當主任組長」的狀況也不足為奇了。〈延伸閱讀:【國民教育最大危機!】行政主管荒,學校運作停擺〉
 
至於各縣市教育局處人員,難道他們喜歡整天把「統合視導」掛在嘴邊向學校要成果、要資料嗎?他們為了要拿滿「統合視導」表格上的分數也是勞心勞力,這樣的公務人員,還有什麼心思去擘劃教育願景、規劃教育的未來發展?教育部的長官們,除了自身的業務之外,要看這麼多縣市的成果資料,相信也是耗神耗力。結果是:無論是教育部或縣市教育局處的公務人員、學校的行政人員及師生,全部被「成果」耍得團團轉、搞得人仰馬翻疲憊不堪;結果是:在「教育部統合視導」的壓力下,所有人都忙著做成果,而不是辦教育-「教育」,成了最大的輸家!
 
呂世浩教授在他的著作《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中提到一段秦二世胡亥和丞相李斯的對話:當時秦朝天下大亂,胡亥要李斯提出「既可以讓皇帝盡情享樂,又可以保有天下」的辦法,結果李斯建議胡亥行「督責之術」,只要嚴格的要求臣下,臣下就會乖乖聽話、不敢造反。結果秦朝「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意思就是「能向百姓收到越多稅金的就是賢明的官吏」,這種才叫做「能督責」,結果就是各級官吏不考慮百姓死活,上面逼他們,他們就逼百姓,造成走在路上的人有一半是被處以刑罰的,在菜市場被公開處死的屍體堆積如山,秦二世還覺得這樣好極了,然後說:「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
 
做出一堆漂亮成果就是好學校? 這是我們想給孩子的優質教育環境?
 
現在的政府當然不會這樣對人民「強徵暴斂」,但是為了向民眾、向議會證明自己是「有作為」的,只好四處收集「成果」,收到越多成果的,就是「能督責」。以教育為例,教育部用「教育部統合視導」督責於各縣市教育局處,各教育局處也用評鑑訪視督責於學校,學校行政人員疲於奔命的應付,但是真正有益於的學生學習的部分是無法看到短期內的成效、無法做成漂亮的成果的(學生的品德如何做成果?拍下學生向老師行禮的影像就是有禮貌嗎?學生的學習力、學習興趣如何做成果?拍下學生在課堂上笑咪咪的照片就是有學習興趣嗎?老師的專業倫理如何做成果?做一本漂漂亮亮的教師檔案、填滿一大堆教專評鑑表格就是好老師嗎?)。過去用「分數」辦教育,學生還學到了「拿高分」的能力;現在用「成果」辦教育,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
 
「教育部統合視導」是為了督導地方教育業務成效,結果卻成了各縣市教育局處「造假」比賽!各縣市為了在統合視導拿到高分,什麼活動都要達到百分之百、都要做成完美的成果,結果呢?人民覺得台灣教育有變好嗎?學生的競爭力有提升嗎?在此,個人沉痛的呼籲教育部:可以暫停「教育部統合視導」嗎?
 
請相信學校的專業:學生學不好,每天面對他的老師一定比教育部的長官更痛苦;把時間還給行政人員,他們才有時間去協助老師去解決學生的行為問題、學習問題、去協助校長發展一些對學生有實質幫助的「學校特色」。
 
至於對各縣市教育局處的業務督導,就聚焦在有接受教育部專款補助的經費運用是否合乎規定即可,至於所謂「成效」,各縣市每年都要面臨「教育會考」這個大考驗,讓各縣市教育局處多一點時間和精神去思考如何提升本縣市學生學力,不是更能夠向人民交代嗎?至於各項宣導,現在電視、youtube、fb、line等各種媒體傳播管道那麼多元,不一定要仰賴學校做宣導,更何況像環境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教育這些重要議題也都會出現在教科書裡面,有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學校也會適時對學生做提醒,或是配合媒體素養教育及讀報教育,需要做成果向教育部「保證」嗎?
 
讓「信任」取代「教育部統合視導」,這才是解決「學校行政人員荒」的根本之道!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