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教與學分享] 用心智圖輕鬆掌握課文結構

下午5:03

文/黃秀精老師(新北市麗林國小)
2014.04.15 快樂教師電子報133期
http://www.945enet.com.tw/epaper/contents/ha/133/03.htm


  「同學們,你們從心智圖裡看見了什麼?發現了什麼?」
  「中央畫了一個大一點的圖!」「圖案跟題目有關聯,而且題目寫在中心點!」 「中央畫出好多線,靠近大圖的線畫得比較粗,慢慢變得比較細。」「穿插各種顏色,很漂亮!」「好像大榕樹的樹根,一直延伸……」望著揭示的課文心智圖,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
什麼是心智圖?
  心智圖法是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布贊(Tony Buzan)在一九七○年代研發的一種「全腦思考方法」。通過平面上的特定主題出發,畫出相互關聯的對象,一層層擴展延伸,像一個心臟及其周邊的血管圖,稱為「心智圖」。
開啟全腦潛能
   一九七○年代美國的羅傑‧史貝瑞教授(Professor Sperry)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皮質層左右兩邊各有不同的天賦智能:右腦掌控韻律、節奏、空間認知、完整圖像、色彩及想像力。左腦掌控文字、邏輯、數字、順序、行列、分析及清單。後續研究學者也證實:雖然基本上左右腦各掌控某些固定行動,然而左右腦心智功能事實上是遍布大腦皮質的每一個地方。
  心智圖結構與大腦的神經組織類似,乍看之下,只是腦海中以自己經驗認知所產生的圖像思考。也有人認為,心智圖是以圖像作為基礎,實體繪製出來的,具有結構性、擴散思考的筆記。無論如何,心智圖正是結合文字與數字,並同時融入顏色與影像,極度視覺化的筆記形式,也就是說,當我們運用心智圖時,左右兩邊大腦的思考能量也會同時運作、同時增強。
學習解構課文
康軒版第六冊第七課「最後的決定」心智圖
▲康軒版第六冊第七課「最後的決定」心智圖。
   以「最後的決定」一課為例,小朋友在閱讀課文後,經過討論分析,尋思課文的架構, 嘗試自己手繪心智圖(上圖)。我們看到「 最後的決定」標示在心智圖的「心臟位置」,可說是該課的中心思想(當然,也可以用圖像表示),透過各種「主要思想」表現方式, 像是「關鍵的主角」、接著「生態池上課」、「午餐後」、「我提議」、「我決定」,各段落的概念不斷強化,並與「中心思想」作相互的連結,從每個「主要思想」,再衍生出「次要思想」的枝幹。
  其次, 我們還可以看比較細部的內容,像是小光和作者是課文的主要人物、事件的背景是在生態池看見小蝌蚪, 接著,趁著午餐後送習作的機會,作者提議去抓蝌蚪,經過小光的提醒,作者在一番掙扎後,終於決定放棄……在這些「次要思想」的枝幹旁添加更多的細節,經過反覆與課文比對、釐清分析的過程,即使孩子對課文結構的概念還很稚嫩,但是,我們可以從小朋友彩繪的圖案、關鍵詞,約略看出孩子對課文脈絡的理解程度,教師就可以隨機提點協助。
輕鬆繪製心智圖
   那麼, 要如何引導孩子繪製心智圖呢?只要準備空白紙張、彩色繪筆,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思緒,讓他們擁有開放的想像力。
 *紙張橫放,將中心思想寫(或畫)在紙的中央。
 
從中心思想向外畫出粗的主幹,就像樹枝一樣,越往外圍越細,可畫成波浪狀。
 主幹和枝幹、枝幹和枝幹間相連結,不宜太擁擠。
 可用不同的顏色線條區分,但是同一個枝幹延伸的部分,顏色要一樣。
 一個枝幹線條寫一個關鍵字詞(也可畫圖表示)。
 融入階層化的概念及個人五官的感受。
強化思維脈絡
  課堂上,教師經常透過各種閱讀策略,引導學生提取課文內容,進而推論、分析、 詮釋到應用,煞費苦心,但是如果嘗試讓學生動手操作,練習以心智圖的方式,傳達自己對課文結構的認知,既可以滿足學生喜歡畫圖的樂趣,讓學習變得有趣,也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將心智圖融入語文教學活動,不僅增進學生的理解力,激發正面積極的態度,掌握知識的系統性,更能刺激腦部活動,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兼具理性與感性、廣度與深度、科學與藝術的技能,試試看,用心智圖教孩子輕鬆掌握課文結構!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