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轉貼] 澳洲高中生用兩年找自己 / 陳之華

晚上9:00

文 / 陳之華     2013-05 親子天下雜誌45期

從芬蘭到澳洲,作家陳之華伴隨孩子成長,持續觀察不同的教育現場。在澳洲的高中,她看到透過學制,設計大學預科及職訓教育的概念,引導孩子進入大學或社會職場的前兩年,有各種機會多方的嘗試和探索。讓孩子可以在多元中,找到自己的專長。


位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季節時令與北半球恰好相反。寒、暑假和北半球的我們顛倒,每年二月開啟新的一個學年度,也和八、九月份開始全新學年度的北半球國家大不相同。

從北半球來到此地就讀一至十二年級的學生,就面臨了選擇降回半年,或是跳級半年。

澳洲的學制,不是台灣與芬蘭的「六三三制」(小學六年、中學三年、高中三年),也不是美國的「五三四制」(小學五年、中學三年、高中四年),而是承襲比較英式學制的概念。但屬於聯邦制的澳洲,各州政府的規範又略有不同,有小學六年、中學四年、高中兩年的「六四二制」;也有「七三二制」。

不管哪一種學制,高中最後兩年都是在為進大學的科系選擇,或進入社會職場,做探索的準備。所以,高中階段的十一、十二年級課程選擇與學業成績,對於日後選讀大學、技術學院、培養就業專長等,具備關鍵與深遠的影響。

兵慌馬亂的入學過程

我們全家剛搬到澳洲時,大女兒遇上了學制銜接的「尷尬期」,跳級半年就讀,她不見得有十足的把握,畢竟一下子從十年級上學期躍升至澳洲學制上的重要階段十一年級,等同來到一處陌生的戰場,加上又得摸索生存之道。回想當時,才下飛機沒幾天,此地的生活環境、學習內容、學制選項等都還弄不清楚,一旦決定跳級,對她似乎並不「公平」。

幾經討論與思索後,我們以為她或許緩個半年、重讀十年級,應該會讓自己在新學習環境的第一年,更為從容。

但與學校面談之時,校方卻明確建議大女兒直接跳半年去念十一、十二年級的College(編按:澳洲首都坎培拉市政府教育局將十一、十二年級的階段統稱為College)當下我們都愣住了,這不僅僅衝擊了原先的計畫與心理準備,而且我們根本尚未對此地的College有任何研究。

首都坎培拉的公立College(高中)與七到十年級的High School(中學)不同,入學必須重填申請表,重新透過網路向教育局申請入學。我們在短短兩天之內,趕鴨子上架的在兵慌馬亂之際,為大女兒申請到了學校並完成入學。陪女兒報到當天,註冊單位又詢問說:有沒有選讀IB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可想而知,我們又是一片茫然,在極短的時間內,趕緊了解IB選讀與澳洲當地課程的差異性,當下和孩子一起做出決定。

這一天也是正式開學前的報到日,新生、家長和輔導老師要進行「三方會談」,或由學生自行與學校輔導老師確認課程。討論、確立的主題,就是學生進入十一年級的選讀科目。相較於我們一家的匆忙、慌亂、問題一堆,本地學生和家長們則多半是有備而來,大多數對於各項課程與學生自身的興趣選擇,一點也不陌生。

原來,他們早在中學畢業前的十年級上半年,校方已經安排所有畢業生參觀、認識學區內的College。College的老師會介紹說明十一、十二年級的學習方式與生活環境;這樣的預先準備,對學生的心理建設很有幫助,大女兒正好錯過了這個機會。

整個體制希望學生擇己所愛

整體來看,澳洲的義務教育至十年級,但極高比例的學生選擇繼續完成高中或College的學習。任何有意願的學子皆可入學申請,既不需要提出在校成績,也無任何形式的入學考;此階段的重點在於,引導、協助學生找出志趣與強項所在,規劃未來的高等教育方向、培養職訓專業技能等選項。

十年級期間,學校除了安排學生參觀College外,也會舉辦說明會,邀請學生和家長共同聆聽。坎培拉市的九所公立College都有校區開放日,College雖然是以學區學生為主,但也為希望申請跨區就讀的學生和家長,提供了解他校特色和課程選擇的機會,因此,教育局會提供各校介紹不同課程的說明手冊,讓申請入學前的學生和家長對於課程的選項,能有更全面的認識與了解。

學生通常會在十年級上半年向教育局完成入學申請,各公立College接獲教育局的入學名單之後,會於十年級下半年前往中學現場和學生進行個別的「註冊面談」(enrollment interview),以先行了解學生的興趣、討論選課內容、規劃未來之路。

十一、十二年級的選課與學習目標,是澳洲學制上的重頭戲,學生修課完畢,除了能獲得高中畢業證書或職訓證照資格外,不同的選課規劃,更將引領他們走向多元化的未來。這階段除了英文是必修課,其他的課程則有近百種選擇,對於還沒有確定自我方向的學生,輔導老師會建議選擇較全面、廣博的內容來修課,然而整個體制卻是鼓勵、希望學生能選擇自己所愛、自我擅長、最感興趣的學門,如此研讀起來,必將更為得心應手。

琳琅滿目的課程,從數理科學、政治學、心理學、經濟學、建築、服裝、戲劇、攝影、哲學、印度文、中文、餐飲、戶外教育、航空飛行等課程都有,學生從中選出五至六個主科,依未來之路訂出研讀的級別,以及主、副修等;此外也依學生的需求來選擇級別,譬如說數學分為多種級數,必修英語,也分成學術類英文、一般英文、第二外語英文等類別。

多元的修課選擇,是高中階段的一大挑戰,它讓十六、七歲的孩子,學習嘗試找出自我興趣、強項,也提供孩子思考、參與選擇與學習做決定。

選擇,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是青春期的少年;所以澳洲教育體制提供了一定的彈性,讓學子們擁有「嘗試、錯誤」的機會。每學期開始後的兩週內,學生上過幾次課之後,校方會讓學生有改換科目的時間;而在就讀完第一個短學期(約八週)之後,學生如果還是無法適應或不喜歡原本選讀的某科目,都可以在第二個長學期開始之前,向校方申請更換、變動課程。

相較於芬蘭高中的「無年級制」精神,擁有四成左右的專業選修、應用學程等彈性修課的自由特色;澳洲的高中,則是巧妙的整合了高中與職訓基礎於一處。

從芬蘭回台灣,再從台灣到澳洲,我再度有機會看見不同的學習環境與教育制度,也再次遇見了適性、多元、聚焦的學習方式。位於北半球的芬蘭與南半球的澳洲,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創造出了非集體性、非統一性、非標準化、非班級化的多元課程設計與學習目標。他們善用了所謂的「多元」概念,實現了個人學習目標的教育理念,也重新定義了學習競賽的方式。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