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專欄] 僅一海峽之差? 兩岸高等教育的結構差異

晚上9:00

文/萬宗綸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日前於教育論壇發言,認為兩岸高等教育的差距,比「原子彈對台還可怕」,他以早晨課程學生的遲到狀況為佐證,指出中國大陸的大學生在上課鐘響前就已坐穩位子,而台灣的大學生則是姍姍來遲。這樣的言論被各大媒體用來奚落國內大學生,甚至有電視台記者跑到台大門口,活捉遲到的學生採訪,讓國人用大看笑話的心態,開始對高教高談闊論。但是,薛承泰的論述也引發輿輪撻伐,同是台大社會系的教授范雲,在「社會學甲」的課堂上,直言薛承泰的言論「太不社會學」,先不論媒體是否斷章取義,究竟這樣的兩岸教育比較是如何去脈絡化的呢?


教育改革的根本差異 政策轉型背景大不同

1980年代,台灣歷經美麗島事件、民進黨成立、解除戒嚴、人本基金會成立等重大事件,開啟了教育改革的動力,由於台灣為海島型國家,自然資源有限,經濟發展需仰賴教育的領頭,國民教育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培養人本情懷、民主素養、統整能力、國際意識等,並逐漸由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轉移至學生中心,期望在課程設計上以學生為主體,若是到當今的國小校園走一遭,便能發現這個階段的改革已經發揮效用;大學教育方面,則因應社會結構的重塑,高等教改尋求制度面,修定《大學法》、《教師法》(因應教師人權運動)、《師資培育法》(打破一元化師資培育),訂定《教育基本法》(保障受教權),各大學自主,校園民主化運動也持續進行,而後受到廣設大學的政策影響,台灣高等教育的在學率超過同樣國民所得標準的各國,高等教育品質逐步下滑。

1985年中國大陸發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一書,指出教改的根本目的在「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主張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配合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做出貢獻,教育在中國大陸的使命囊括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技術進步加快、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中國大陸為了實施依法治教1986年通過《義務教育法》、1993年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及《教師法》(以提高教師地位與素質),1999年發佈《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實踐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1年發佈《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及《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畫》等,一系列的法規與政策,目的在依法治教

從兩國的教育基本定位之不同,便能知曉教育的功能及其發展,我國制定的教育相關法令,大多經過民間團體的遊說與提案,而中國的法令則常由領導人、黨政體系直接主導,修法或制定法律的原因更有民主化/工具化的差異,我國制訂各項法律旨於保障各項人權,如教師工作權、學生受教權,而中國大陸則是為了社會主義的建設,對教育採取的觀點是「治理」與「工程」,比起台灣,中國的教育改革更像是國家機器的伸張,將人民視作原物料,透過「國家的治理」,與「教育的工程」,「生產」出能為黨國、極端社會資本主義效力的良品。
照片 /wayne37 採CC BY-NC-SA 方式授權

教育分權化 兩岸三地差很大

學者認為,1990年代開始出現的教育改革聲浪,主要的主軸就是教育的分權化(decentralization),亦即去中央化,台灣、中國與香港各有其不同的做法。香港採取所謂的經理式管理(managerialism),由政府授權給學校,進行學校本位的經營管理,學要營運透明化,決策由家長、校長、教師共同參與,將學生視為購買教育服務的消費者,重視學生的需求與滿意度,提升選課自由,開設就業市場需求的課程;中國大陸則採行市場化marketization),將教育視作一種貨品,由自由市場賦與價格而競爭,經費的來源管道由地方自行去爭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子,也讓「校辦產業」成為學校減輕財政問題的方案,此即為中國大陸「科教治國」與「知識經濟」口號下的產物;台灣,則是屬於教育民主化democratization),《大學法》修訂後,校長不再是由教育部指派,而是由各校遴選委員會選舉,而大學校長的權力也與教師平權,1994年後,雖然適逢知識經濟的衝擊,台灣的理工畢業生數量減少,但是開始有較多經費投入弱勢族群教育、社區教育與社會教育,學術自由引領台灣的教育分權化。

置入社文史脈絡 真正理解兩岸高教

去脈絡化的結果論思考,最常出現在大眾媒體上,因為容易博得話題性與閱聽率,但是如此的敘事方式,搭配著議題設定的效果,常讓議題的真相埋沒在雞同鴨講的討論之中,人文社會學科注重議題的社會、文化、歷史脈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我國的教育注重自由意志下的學生人權,早上缺課的學生可能是在進行其他形式的學習,或是選擇以缺課警示教師的教學法可能需要調整,當然也是有因為高教擴張而導致的惡性集體缺課,但我們不能概括化而論之全都是台灣學生的懶惰所造成。

相反地,從前文可以觀察到,我國與中國大陸對於教育的看法可說是大相逕庭,中國大陸重視教育這個「工具」的功能,配合極端社會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後,整個教育體系成為極端的競爭體系,筆者修習社會心理學時,曾與一位甫來台的中國交換生同組進行討論課,她談到中國大陸的教育體系中,那種競爭的壓力強壓著學生望上爬。據報載,中國大陸的課堂常有遲到三次便會被當掉的懲戒,重修的學分費更是另外一個教育市場化下讓學生害怕的魔鬼,學生被黨國視作讓中國大陸直起直衝的零件,官方重視的是高素質的人才,而不是學生的受教人權,逼近軍事化管理的教育體系,中國大學生自然提心吊膽地在鈴響前,將冷椅子暖成熱墊子,把心給呼熱了,才有意志撐下去,撐到中國夢圓滿的那天。


參考資料

吳春助 (2008) 兩岸教育改革政策(19872008 年):背景、內涵與問題分析。第七屆台灣學者暨博士生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

馬信行 (2006) 1990年代兩岸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分權化成功之要素:法制化。教育政策論壇 9(3)

東森新聞 (2013) 早上8點課必翹? 台大教授憂台灣競爭力被「睡光光」。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915/270740.htm#ixzz2fW2e6wca (擷取日期:102921)

中國時報 (2013) 薛承泰:兩岸生比拚驚悚勝飛彈。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13/20130915001562.html (擷取日期:102921)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1 意見 :

  1. 謝謝您以不同的方向探討台灣與中國教育的不同,我相信教育的實施應對著該還經所需的政策。
    許多人說中國的政策比台灣來的好很多,但就我自己而言,我若是去中國讀書,我認為我的心是死的,在台灣我能在剩餘的時間開發自己所想做的事情,我認為這對未來是非常重要的。
    身為學生,我認為台灣制度最大的敵人是「人的惰性」,許多人會安於現狀,把當下該做的事物做完後就去休息玩樂,但若是能投入其他事情,將會找到自己的志向。

    回覆刪除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