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專欄] 體驗教育與中學學科教育的結合

晚上9:00

/賴德蓮

體驗教育是指,讓學生透過實際的活動及參與,不斷進行挑戰,並與其他同學成員形成團隊,共同成長、反思,引導出一種更為深刻的學習方式。相類似的教育課程亦有人稱呼探索教育、冒險教育等。但近年已趨於運用體驗教育」統一稱呼之。然而,從上述別稱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國比較常將體驗教育運用及定義在戶外探索以及戶外活動的範圍裡,比較像是教育活動中的附加體驗,常見可能有攀岩、溯溪、高空繩索與野外求生技能等等。中學教育裡,則是綜合活動科目所教授的內涵與其較為接近。只是這些戶外活動類型其實都只是體驗教育中的一部分,事實上,它可以因為教學的課程內容及特性而有不同活動衍生,並不限於戶外、野外的活動。更甚者,亦有論者以為具備攜帶式教具的課程帶領活動進行即可稱得上是體驗教育。

體驗教育與帶動氣氛的團體活動不同之處在於,體驗教育除了夥伴情感交流之外,更注重課程內涵以及活動過後的學習所得。活動當中挑戰的設定在體驗教育中是相當重要的,要藉此讓所有參與的學生都心力狀態都投入到活動當中,而教師可以根據所欲達到的教學目標來設計、選擇活動,當然可以僅是有限室內空間中的、短時間的活動,作為學生學習開端的觸發。

但在我國到了中學教育階段裡,以升學科目為主的教育模式,與體驗教育形成了矛盾。因為注重學科,上課安排以升學考試的科目為主,如國中課程中,綜合活動課課程時數明顯較少,更是容易為人忽略。但我們其實可以在學科教授的過程當中,就適當挹注體驗教育的活動,即便受到時間和空間的侷限,但運用團隊模式、設定挑戰,加上教師適當的帶領及活動設計,其實可以帶來比傳統課堂講演式教育更高的學習成效。

以筆者親身的經歷為例子,很多人高三時期的地理課常常會變成不斷檢討考卷、氣候帶與洋流等等的背誦填鴨,為了要讓學生在未來幾個月內的考試獲得佳績,這其實難以避免。但很幸運地,筆者當時的地理老師花了很多的心力在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常會帶領進行分組闖關、設計問題進行腦力激盪,或從老師自己曾有的旅遊經驗當作素材,講述故事要求小組各自進行聯想等等,並於遊戲結束過後,帶領進行檢討與歸納。而我們也發現,在檢討考卷或傳統課程講授的時候,老師只要再提及「像上次的ㄨㄨ活動中就是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很快速地在腦中回憶,釐清觀念也留下深刻印象。這樣的模式其實就已經類似體驗教育的形態,只是以學科知識為主軸,而活動區塊也停留在校園之中而已。
照片/Academic HsjhCC BY-NC-SA 授權


另一方面,像是102年基測,作文閱卷老師就提出考生普遍呈現生活經驗缺乏,寫出來的文章深度不足,只能倚靠有可能是杜撰的重大災難、重大傷害來加強行文之間的情感強度,那麼就使我們想到在授課的過程裡,也可以透過加強溝通、傾聽的體驗活動(於郭託有所著《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中有提及不同課程目標可能可以運用的活動),可能可以讓學生透過小組之間的信任和情感基礎,彼此分享。如此一來,就可以是新穎的寫作能力教學,透過生活經驗上的交流加強,寫作上的豐富性。
       
體驗教育雖然在我國有比較狹隘的定義和想像,但其實在私部門教育訓練當中也常常運用相類似的概念來進行教學,除了刻板上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適度地用以引導學生的討論、反思並且歸納,以達到學習效果。從芬蘭經驗裡,我們知道用減法的方式,進一步帶領學生思考深思,他們也可以學得很好。中學階段的學生應該已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學習能力,老師不應該只是把課本中細微的小知識原封不動填鴨進學生的腦子裡,那只會是靜態符號的傳遞,而沒有真實的體會和感覺。以體驗教育將學科變得有血有肉,學生可以藉直接參與產生學習價值,非常值得好好運用。

參考書目
林梅芳,2009,《體驗式教育,讓BabyBoss》。日月文化。
郭託有,2010,《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華都文化。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