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轉貼] 自學家庭父母 陳怡光、魏多麗:夢想教室在我 / 賓靜蓀

下午4:52

全文轉貼自 2012-06 親子天下雜誌35期
作者:賓靜蓀

 這一家人的「三聲道」很特別,語言轉換自然得像開關。孩子和媽媽講波蘭語,和爸爸講中文,爸媽彼此講英文。那,全家四口一起吃晚餐時用哪種語言?健談的爸媽一時想不起來,「看話題內容吧!」在家是「語言弱勢」的爸爸陳怡光笑著說:「唯一聽不懂全部的是我,關掉就好,需要我知道時,他們就會讓我聽懂。」和一般的台灣爸爸不同,陳怡光從不擔心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因此被忽視。



更特別的是,這一家的兩個孩子從小到現在沒去學校上過一天學,卻學得比一般孩子更多元、更深入、更快樂。


十四歲、自覺「很愛現」的女兒明秀喜歡物理、數學,經常在各種場合報告她的自學專題。她也喜歡滑冰、滑雪和攝影,二○一一年代表台灣到泰國參加花式滑冰比賽,獲得青少年組冠軍。她和好友共同將整個過程製作成短片《滑出自己的夢》。今年一月,她取得加拿大第一級滑雪教練執照,加上目前在雲門舞蹈教室擔任助教的經驗,她可以教初學小朋友滑雪。「拿到什麼電子用品都會玩」的明秀,最近又迷上手機攝影,並和好友寫了企劃案去參加公視的手機拍片徵選。

九歲的兒子明哲則喜歡玩樂高、彈鋼琴、舞蹈和做菜,最拿手的料理是蛋餅、蔥油餅和餅乾,目前「還沒決定以後要當傳教士或廚師」。他不像瑞典的故事人物「長襪皮皮」會羨慕上學的小孩有假可放,因為「我每天都放假啊!」他說。當「學校小孩」還在寫功課時,明哲已經可以去騎腳踏車,而且週末絕對沒有功課。未滿十三歲還不能有自己的臉書,但明哲可以玩學習性的電玩如 JumpStart。

量身訂作的彈性

一般家庭的作息多半跟著學校走,陳怡光家則有自己的課程計畫。位於山區的家,在客廳旁有一間「教室」,裡面放滿各種學習需要的書籍、教具,週一到週五的上午,姊弟倆就在這裡跟著媽媽學習。兩人的學習風格迥異,學習方法也不同。明秀從小專注力強,喜歡追根究柢,可以花五個星期完成一個大型專案作業。她用主題式的方法學習,一週的教材堆疊在桌上,自己選擇當天想學的內容和功課。

明哲卻不能忍受反覆做相同的事,單一主題只能維持一個月,也不喜歡坐著寫字。所以每週的教材由媽媽分配好,放在五個透明文件夾裡,才不會讓他覺得功課多到做不完,有時還加上適合的教學軟體和網站。下午,則安排才藝課(最多一週四次),或參加其他自學孩子的共學活動。

要因材施教的確是個挑戰。曾在英國取得蒙特梭利學前教育證照的媽媽魏多麗(Dorota Chen-Wernik),相信「跟隨孩子的興趣發展(follow the child)」,但「連親姊弟都沒辦法用同一種方法和教材,更何況學校老師要同時面對二、三十個孩子,真的不容易照顧到每個人,」她說剛開始時的確有點辛苦。

但自學提供了量身訂作的彈性和自由。孩子的每一種學習內容和方式,都是魏多麗和陳怡光認真比較、選擇出來的。例如,光是數學就有九種教法,美國、加拿大、台灣都不一樣,最後他們選擇波蘭的教材。史地、科學則用美國的Sonlight教材,因為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整合的主題,「沒有教科書。孩子要配合去閱讀市面上的百科全書、科普故事或歷史小說,」重視閱讀的魏多麗特別喜愛這種安排。

才藝班也是一家家嘗試、多比多看。台灣都會區的才藝班資源很豐富,但父母「要夠狠,要知道何時該認賠、出場,」陳怡光形容。他們曾經遇到不適合孩子,或跟廣告宣傳不符的才藝課,可是不會因為繳了錢、或鋼琴一定要彈到哪一級,還死纏爛打,強迫孩子繼續上課。但既然要學就要願意練習,明秀小時候就因為只喜歡和教練滑冰、卻不願自己練習,經過討論後決定停掉滑冰活動。

自學沒有標準、規定的學習目標,「對每個領域,家長和孩子都要坐下來討論,要學到哪些基本能力。家長最清楚孩子的學習進度,不需要證明給誰看,」陳怡光說。他和太太隨時討論,碰到問題一定想辦法解決。雖然自學像是前無古人的事,他們卻沒有擔心、挫折過。

自學是自然的共識

基於兩人對學習本質的高度共識,和各自跨國、跨領域的學習經驗,讓他們勇敢而有自信的陪伴孩子自學。陳怡光本身就不是「科舉小孩」,求學路途坎坷純屬「自作孽」。曾因錯過高中報名時間、又不願意重考,於是跑到英國念書;大學又從英國念回台灣;赴美留學本來讀企管碩士,後來又增加國際研究成為雙主修。魏多麗則從小到研究所,除了陪伴爸爸赴美、赴台擔任客座教授,求學過程都是進波蘭的第一志願,而且大學主修是漢學,是「唯二」的應屆畢業生。

 讓孩子自學是兩人自然的共識和決定。除了希望他們能學好三種語言,也看到太多孩子因學校考試太多,變成為考試而學習。而且台灣教育三十年如一日,「和我爸爸、爺爺那輩沒有太大差別,那何必浪費時間去上學?」陳怡光觀察,三十年前在這樣制度下訓練出來的人可以生存,但現在已可以看到這樣的學習方式,未來不具競爭力。而且孩子不快樂,以前只是國三學生過得不快樂而已,現在從國一、甚至小學階段孩子就開始不快樂。陳怡光表示:「孩子需要的是長期競爭力,不是短時間內答對幾題選擇題。」學校不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模式,就由家長自行處理。

十幾年下來,陳怡光和魏多麗已經看到孩子長出了能力,再來就是要讓孩子有機會不斷的去練習他的能力,「我們要搭舞台讓他的能力被看見,至於政府要不要承認,是制度的事,大人要去努力爭取,」陳怡光說。

在自學路上,最初四年陳怡光一家是「自己在家練武功」。因為要教孩子波蘭文和英文,找不到同伴,只有在一年一度的自學申請會場上,見到其他自學家長,好像「牛郎織女」一樣。但國中小自學人數在十四年間成長了三百七十五倍,到現在已有一千五百人,高中職合法自學生也有約一百多人。陳怡光在二○○七年架設自學網站(www.homeschool.tw),在每月的第二個星期二,主辦一些參觀活動,並將訊息張貼在網站上,邀請其他自學家庭參加。起初只有兩、三個家庭加入,現在則是「一吆喝就幾百人,人已經太多,還得分眾,」陳怡光形容。

爭取修法,讓自學制度更友善

 魏多麗在孩子的自學路上是第一線的陪伴者,扮演媽媽和老師的角色。陳怡光則負責去改善外在環境的不良條件。他成立「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整合愈來愈多的自學家長團體爭取修法。目前自學中小學生已不必附籍在中小學下,高中自學生學力認證部分,經過多年的努力陳情,獲得大多數教育立委的支持,五月中旬教育部長蔣偉寧已經承諾提供三種選項。陳怡光說:「我會一直爭取監督下去,孩子長大也要繼續下去。」

 陳怡光明白,這個位置、論述過程讓太太不舒服,因為她一直不希望成為受人矚目的焦點。但很多家長嚮往自學,看到陳家一雙子女發展得好,就想知道更多他們自學的細節,甚至問:「可不可以把小孩給你們教?」讓魏多麗自己覺得好像「被用放大鏡觀察」。儘管她和陳怡光都認為,每個家庭自學的理由都不同,她家的方式不見得適合其他家庭,但他們仍不藏私的提供相關資訊和協助,廣於分享經驗,全家甚至出了一本書《我家就是國際學校》,將十幾年來的想法和做法,鉅細靡遺的公開。

自學行之多年,慢慢被接受,已經成為一個不可擋的趨勢。但台灣相關法律還未完善,不能保障不同需求孩子的權利。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周志宏觀察,過去對自學不友善的制度下,除非家長很精英,否則不可能自學。像陳怡光、魏多麗這樣的精英父母從解決自己孩子問題出發,推動制度合理化,讓未來更多孩子可以做這樣的選擇,是很大的貢獻。

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陳怡光家的自學,更讓孩子有機會去表現自己的特質、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他們不需要變成跟別人一樣,」而且有不同的能力去面對未來。

Written by

We are Creative Blogger Theme Wavers which provides user friend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mes. Each support has free and providing HD support screen casting.

0 意見 :

張貼留言

感謝您願意和我們交流意見~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