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轉貼] 少了一堂課?從法國哲學課程看台灣人文教育 / 沈清楷

全文轉貼自CASE PRESS

文 / 沈清楷

        在台灣常被視為無用之學的「哲學」,在法國卻是大學會考的科目,每年的命題更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從法國的高中哲學教育,我們得以重新省思,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取得社會的入場券,還是一種完備自我的途徑?

思想洗禮,一代復一代
        每年六月法國在升大學的高中會考期間,各大報總有個重頭戲,就是沸沸揚揚地預測當年的哲學題目是什麼?網路上甚至有許多付費網站和社群,告訴學子如何寫一個哲學申論題。就像所有考試一樣,這段時間學子們處在高度壓力之下。題目一旦揭曉,學生便得從早上8點考到中午12點。
        這些考題依學科性質分為文學、科學、經濟與社會、專業技術四組,每組有三題,其中兩題申論,一題是文本解釋。法國各個報章雜誌、電視廣播往往大張旗鼓地請來學者、教師,激情而理性地評論考題或提供解題服務,在社會上掀起一連串討論。
        這些題目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除了比寫作技巧和理性的論證之外,再來就是競爭年輕心靈的深刻程度。在這段期間,哲學家的幽靈不斷出沒在報章雜誌上, 被引用也被批判。這個時刻,不僅是對法國青年學子的思想考驗,也刺激著成年人的公民意識,去反思、質疑當下的處境,企圖尋找存在的最佳出口與可能性。台灣 熟悉的沙特、西蒙波娃、傅柯、德勒茲、德希達、阿宏等法國哲人,在青少年時期都必須參加這個哲學會考,在他們年輕的歲月中,同樣也不停地穿梭在哲思的時光 隧道中。
        年復一年,新世代的學子們就這樣閱讀著前輩哲學家的文本,一起進行思想的試煉。這令人好奇的景觀,來自於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傳統。

哲學教育,無分階級
        受到天主教耶穌會開辦中學的啟發,法國從十九世紀拿破崙第一帝國時期開始,便將哲學被列為中等教育的必修科目。拿破崙恢復了大革命所推翻的大學體 制,並於1808年確立了高中會考制度。要進入大學的候選人必須年滿16歲,並且需通過一連串希臘、拉丁文學作家、修辭學、歷史、地理和哲學的口試測驗。 史上第一次測驗於1809年舉行,當時有31位候選人通過測試,大部分是布爾喬亞階級的子弟。現在每年大概有65萬名高中生(普通類約33萬,技術類32 萬)參加測驗。
        現今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目的並非培養哲學家,也不將對象限制在所謂的大學及同級的高等教育框架中,它更偏向普羅大眾而不是少數菁英,儘管哲學教育對 一波波蓬勃的法國思潮功不可沒。對法國而言,將哲學教育納入國家體制,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出能夠自由思考、具有批判能力的人。因為這個目的,哲學自由思 考的精神才不會在公民培育的落實過程中,簡單地淪為缺乏反思的道德教育,或是成為國家為了統治、馴化人民的意識形態灌輸工具。當然在歷史上,也不乏國家以 哲學之名,進行思想控制的例子。
        那麼,此種高中哲學教育制度,是如何透過思辨的學習,來提升公民的集體素質?

培養思辨,觀念經典並進
        首先,要培養「思緒清晰」的公民,必須避免學院百科全書式或過於博學式的教學所帶來的龐雜。從哲學課程的類別而言,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重點可分為 「觀念」與「作者」兩種。在觀念方面,「普通會考類別」主要探討主體(自我認識)、文化、理性、現實、政治與道德等概念;而「專業技術會考類別」則涉及文 化、真實與自由等三種概念。透過這些基本概念,再擴大延伸出其他如平等、感覺、欲望、語言、宗教、表現、國家或義務等觀念的思考。
        除了觀念之外,學生們也須研讀作家或哲學家的作品,畢竟閱讀這些作品對於瞭解哲學是很重要的。課程提供了一份會考範圍的清單,裡面共有57位作者, 從時期來分,可分為「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從柏拉圖到奧坎,共15位作者)、「現代」(從馬基維利到康德,共18位作者)和「當代」(從黑格爾到傅柯, 共24位作者)等三個時期。除了古代到中世紀很難用現代國家的概念來區分外,現代、當代兩個時期的42位作者中,有19位是法國人、10位是英國人或以英 文著作、9位德國人,以及4位歐洲其他國家的作者。
雙向教學,回應真實社會
        清單上有這麼多哲學家,並非是要學生完全熟悉每個人的著作生平,及哲學學院的專門分析。法國哲學教育重視「基礎」,希望學生可以對哲學基礎──文化 與理性思考──有所認識,因此教育首重「個人思考」,但定調是雙向的,老師教學時只是根據上述「觀念及作者」的課綱。因此哲學教材是「一綱多本」,在哲學 課上,教師們有選擇讀本的自由,不過這是從擬定的作者名單中挑選出來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歷史式地陳述任何學說或簡化地介紹哲學概念,也不能主觀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透過對普遍性的探索,認識歷史上偉大哲 學家的提問,由此客觀地架構出對哲學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掌握個人思考、提高表達的組織能力。因此哲學教師上課時,必須將教學內容內化、 並拿自身的思考來舉例,如此才能讓學生藉由思考與行動去「回應」生活、人群、社會所發生的一切。許多法國哲學家也是從高中教學過程,成為「介入」的哲學 家。如此一來,高中「哲學」就不會始於「高深」,而是始於概念澄清,在進行推論後落實於寫作中。如前文所述,學生在課堂上要學的是論文寫作與文本的解釋, 哲學會考便是以這兩項能力作為判斷標準。

運用概念,引領具體行動
        在法國高中的第三年不僅哲學是必修,法國教育部甚至要向下普及。例如從2011年起,法國教育部希望從高二甚至高一就把哲學納入必修課程,就有人反 對,認為哲學學科可能變成一種意識形態控制。但就上述課綱的制度設計來說,可能是多慮了,因為這種多元課綱的開放性,反而讓全面性的思想控制變得不可能; 而且,哲學在某個程度上儘管確實困難,但它對於年輕靈魂在思辨上的啟發,卻極為重要。
        廢除高中哲學科目的聲浪時有耳聞,也許因為艱深、或是相對於自然或技術學科而言,哲學似乎顯得不夠實用,不過此時總有人出來捍衛哲學的重要性,並提 出如何以平易的語言來教授哲學。例如十九世紀的庫贊(Victor Cousin)、二十世紀的德希達等人,他們擔心國家力量的介入廢止,不僅扼殺國民素質的提升、弱化整體自由思辨的風氣,也可能造成文化斷層以及讓價值判 斷過於偏向實用取向,讓思考只剩下功利考量。
        當然哲學作為一種考試時,許多學生會基於「實用」的觀點來看待,認為會考之後,這個學科便「用不到」了,因此不明白為何要花這麼多力氣學習。但法國 哲學教師或高中生家長協會,大都認為哲學是個可以與時並進的科目,透過哲學可獲得較全面的思辨能力,探討各種議題,無論是政治、社會、或個人情感的層面。 因為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都有賴於觀念的建構,同時也都是個人與集體行動的重要裝備。

文化運動,滲入常民生活
        哲學變成法國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歸功於法國外交部積極對外宣傳哲學家豐沛的思想外,也是因為它從學院散播到群眾中,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哲學術語不僅是許 多學科共享的語言,也表現在公民參與的過程中:坊間有不少哲學概論雜誌,顯示哲學讀物出版的興盛;在咖啡館中,也有相當普及的哲學討論活動,又稱為「哲學 咖啡館」(Café Philo);另外還有平民大學(Université populaires)和廣電媒體上的哲學對話。
        許多「哲學咖啡館」往往會排一個時段,由哲學家和一般公民一起討論價值的問題;而在平民大學方面,最著名的應該是法國哲學家歐斐 (Michel Onfray)每年暑假固定在巴黎西邊的Caen平民大學中講授給一般人聽的哲學課程;就廣電媒體而言,則有法國文化廣播電台(France Culture)周一到周五每天一小時、法國文化台(Arte)每周日半小時的哲學節目。甚至,法國的老師還實驗性地將哲學帶入三至四歲的托兒所當中,讓 小朋友在牙牙學語的階段,試著去表達他們的想法。由此可見,哲學在法國文化中,已成為整體社會共同營造出的氛圍。

迷思纏繞,愛智種子難萌芽
        在台灣,哲學被視為「艱深」、「不知所云」,人們往往質疑念哲學「可以當飯吃嗎?」,或是認為「念了會讓人自殺」、「念了可能會去算命」……。台灣 的哲學教育目前還停留在少數大學有專門哲學系所,或將哲學放在通識課程的階段,高中的哲學教育幾乎全無,也許某些公民課程略為涉獵,但僅止於文化上的興 趣,很少像法國一樣從「觀念、作者」的課綱目標來刺激學生自由思考。許多人文社會學科,一旦進入更高深的領域,必會碰觸該學科的專業哲學領域,可惜一般大 學連哲學基礎課都尚未普及。
        儘管有民間團體如青平台基金會舉辦的「Café Philo-哲學星期五」積極在北、中、南舉辦與時事結合的哲學對話,或是從事兒童哲學教育的毛毛蟲教育基金會,企圖從小培養孩子自由思考的習慣。但這些都只是一種倡議,儘管重要,卻都不是體制內的教育。
        有人或許會辯稱台灣在中學教育也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必選」課程。有部分優秀的國文老師,會將價值思考與批判帶入課程中,在語文學習之餘充實 課程內容。然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教學時數僅有一小時,培養思辨批判能力並非它的目標,只是側重在語言能力培養,以及再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若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只強調四書,侷限於單一文化、缺乏不同文化思想參照時,對培養台灣現代公民「多元、自由」的思辨能力仍然相當有限。

融入在地,提升公民素質
        相較起來,法國中學哲學教育最大的特色還是在於其「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因為哲學教學 的目的不是教條陳述,而是找出問題的癥結,著重自我思考的養成。至目前為止,法國並非歐洲唯一在中學就提供哲學教育的國家,其他像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便把哲學列為必修,德國、瑞士、瑞典則列為選修,中學哲學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台灣我們無法照單全收,但可以從中思考,如何在高中階段從體制內提倡哲 學教育。
        台灣目前雖然在中學階段沒有任何哲學課程,但若能階段性地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轉化成更開闊的「文化基本教材」,增加時數、與語文類脫鉤,並與整 體的高中公民教育進行配套,再將哲學的邏輯、價值等融入其中,或許能讓高中生受到更多文化、思想的刺激,培養多元視野下的獨立思考。另外,哲學也需要跟在 地議題結合,回到自身的存在處境。換言之,未來要邁向一種本土哲學教育,才能讓哲學思考的普遍抽象層次「回到具體」,當哲學與所處環境結合,思考和行動才 會變成一種內在的需要。哲學教育首先應讓公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個人」,當我們去談國家整體公民素質的提升,也才得以可能。


參考文獻
-          « L’enseignement scolaire de la philosophie en France », Mark Sherringham, La revue de l’inspection générale 03, pp. 61-66.
-          « L’enseignement de la philosophie en seconde expérimenté à la rentrée 2011 », Le Monde, 18/11/2010
http://www.lemonde.fr/societe/article/2010/11/18/l-enseignement-de-la-philosophie-en-seconde-experimente-a-la-rentree-2011_1441747_3224.html
-         « Splendeur et réalité du baccalauréat», Article Larousse. http://www.larousse.fr/encyclopedie/article/Splendeur_et_r%C3%A9alit%C3%A9_du_baccalaur%C3%A9at/11006482

[專欄] 從法國哲學教育看台灣

文 / 江玉菁

        近來台灣部分哲學研究者積極推廣高中哲學教育,透過觀察歐洲的中學哲學教育,反思台灣實施哲學教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舉凡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在中學皆開設哲學相關課程,其中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把哲學列為必修課。義大利主要在「思想史」課程中介紹哲學史某些內容;西班牙的哲學課分兩年進行,第一年是公民教育,第二年是哲學史;法國的哲學教育更是歷史悠久且備受重視。

        自1808年起,法國每一名高中三年級生皆必須修習哲學課,並且必須通過哲學會考(滿分為20分,10分以上及格)才能進入大學。在一年的哲學課程中,法國高中生認識從古希臘到當代的思想巨人,但課程內容並非哲學史。老師與學生透過哲學家的思辨過程,討論各種概念,例如:理性、信仰、主體性、正義、自我、國家等概念。
        法國學生升入高中以後,就開始分科上課,根據個人的愛好和專長選擇文科、經濟科或者理工科。無論是哪一科的學生,上了三年級,哲學都是必修課,文科的學生每周要上7個小時的哲學課,而經濟科和理科的學生也分別要上4個和3個小時的哲學課。

        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通常在6月中旬,簡稱bac (baccalaureat)。大學錄取是依據高中畢業會考成績。法國的高三分人文、理工、經濟社會組。每科的哲學會考都有三題,三題中任選一題作答。2012年的題目是:
人文組:
1.工作可以讓我們獲得什麼?
2. 所有信仰是否都與理性處於對立?
3.請試著評論斯賓諾莎的(Spinoza)作品「神學政治論」(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片段。
理工組:
1.若國家不存在,我們是否能夠更自由?
2.我們是否有追尋真相的必要?
3.請試著評論盧梭作品「愛彌兒」片段。
經濟社會組:
1.工作的價值,是否只在於「有用處」?
2.自然出現的慾望是否可能存在?
3.請試著評論巴克萊(George Berkeley)的作品「被動服從」(De l'obéissance passive)片段

        這樣的考題沒有標準解答,甚至連哲學家之間也沒有一定的共識。法國教育部頒發的課程大綱明訂,哲學課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教育當局為了避免填鴨式教育,不讓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死背大綱,高中會考的題目一向都很靈活,不會出一些瑣碎的問題。

        哲學教師的任務,在於幫助學生「學習哲學思考」(apprendre à philosopher),哲學知識的傳授是其次。如果將哲學教育定義為「傳授哲學知識」,那麼哲學課程就會被設計為:透過背誦哲學經典,清楚地陳述某些出沒於哲學史的概念,並讓學生據此練習寫作。但哲學教育並非為了培養哲學專業工作者,而是培養思辨能力。

        哲學,是在思想的變與不變中、在與人性有關的基本概念與問題中,將看似確定的概念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釐清概念的定義,將概念重新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並建構論證(argumentation)的過程。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目的在於讓學生發展問題化問題,質疑固有的思想,形成問題意識,就主題的正反面進行論證。這是包含閱讀、寫作與論辯的綜合能力。與其說學生從哲學課習得「哲學家說了什麼」,不如說他們實際參與了哲學的創造過程。因此,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哲學包含豐富的知識;哲學理論的記憶檢定,因為思考哲學問題更需要的是創造力。

        法國政府不希望哲學教育與現實脫節——既然哲學是思考與人性有關的基本問題,哲學教育當然可以納入經濟、科學、政治等議題,以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及公民視野。他們在哲學課學會獨立思考,運用理性判斷的批判自由,並練習運用理性,了解世界的經濟、社會、文化、倫理各個面向的複雜結構,進而參與公共辯論,共同決定社會的發展。哲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避免公民在參與公共事物時,停滯在素樸的喜惡直覺上,而能思考政策的合理性,評估政策的得失。當一個國家的公民多具備將具體事物理論化的能力時,政治人物或社會運動者對公共政策的權威性將會被降到最低——他們必須用合乎科學的主張說服大眾,不可能採取愚民政策。

        反觀現今的台灣,不只缺乏哲學的傳統,更缺乏哲學教育的土壤。社會普遍對哲學充滿誤解,學生往往認為哲學與生活無關,加以課堂師生共同辯論互動的風氣並不興盛,若以目前此種想像推測,即便成功將哲學納入中學課程,也只不過是增加一門記憶負擔罷了。因此,哲學教育的推動者並非鼓吹直接引進哲學課程,更非暗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改頭換面便重新上市,而是呼籲我們必須對教育的目的重新定位。

        最後,西方哲學思想是否能直接移植到台灣?以及中國傳統思想是否合於當代?這都是必須審慎評估的問題。我們不需要一味推崇西方,也不必固守傳統思想,而是要依台灣的社會現況逐步調整、設計適合的哲學課程,推廣哲學的精神。

        教育是為了使學生思考本土的當代議題,是為了培養公民所需的人文素養。在驚嘆法國哲學會考所展示的思想、文化高度時,台灣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育樂於參與公共議題的公民。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哲學考試的補習可能?
哲學課程在法國高中教育的位置與份量

[中學教育新聞] 2013/3/24-2013/3/30

「保6年」 私立國中報考火熱
3月份成了國中私校考季,根據台中市教育局統計,全市今年要升國一的學生約3萬人,私校報名逾兩萬人次,私校熱讓學生與家長熱昏了頭,12年國教實施在即,多數家長認為私中有直升優勢,且高中學費拉平,才造成一股私校熱。
涉弊高中職 獲教育優質認證遭批 
教育部昨天公布通過優質高中職認證名單,共447校通過,達全部高中職的9成。但通過優質認證名單,出現去年發生大學申請入學竄改成績弊案的台南私立港明高中,以及無預警裁班的台北市私立喬治高職,全國家長聯盟直批,無法接受這樣的認證品質。
「優質高中職」港明、喬治 教部重審
教育部前天公布優質高中職認證名單,去年發生大學申請入學竄改成績弊案的台南私立港明高中,及無預警裁班的台北市私立喬治高職也通過認證,公信力被質疑。
教部:高中職教師退休 改為85制
公教人員退休制度改革,國中老師退休擬從105年起逐步改為85制,但高中職教師卻將改為90制,得更晚才能退休。不滿受到差別待遇,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擬發起抗議。
基北區特招類PISA 「補教一年商機30億」
基北區明年特色招生擬採用類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考題,多位立委昨天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中指出,這種考題「高中老師不會出題、國中老師不會教,」類PISA將「累」死師生,反倒是補習班成最大贏家,商機一年上看卅億元。
新竹教育界參訪布魯塞爾「未來教室實驗室」
受新竹縣政府委託,新竹教育大學陳惠邦校長率該校教授及新竹縣政府教育處、新竹縣市中小學校長等一行26人於3月20日上午前來布魯塞爾參訪歐盟「未來教室實驗室」,以了解最新資訊及通訊科技在未來教育上的運用,作為臺灣雲端教育應用於教室的參考。
美國學校視品格教育為提升學生成績利器
許多學校行政主管意識到一度被認為浪費每天寶貴上課時間的學生品格教育實際上可以幫助學生有更好的學習表現。越來越多的研究肯定品格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也目睹這類正面價值觀念轉化為學校風氣之後學生表現的差異。
中國家長為改變孩童的行為 撒謊的機率甚過於美國家長
商業雜誌「富比士」(Forbes)網站文章引述一項刊登在「國際心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的研究報告顯示,98%的中國父母承認在教養小孩的過程中,會對小孩說謊。
英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後輔導政策簡介
英國政府對教育的基本政策為「每個小孩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根據Children Act 2004法案,英國政府對於兒福政策必須積極介入保護(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主管機關有與地方形成合作夥伴關係的義務。由於基本政策為「每個小孩都重要」,因才施教(personalised learning)一直是英國教育部施政的重點。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轉貼] 簡報怎麼教?臺大電機這麼教!/ 葉丙成

本文轉貼自葉丙成老師的部落格
這裡有葉丙成老師在TA實務工作坊傳授的簡報達人速成密技
這是葉丙成老師的老師的演講--21 Things I've Learned About Teaching

        冷冽的12月底,龍安國小某班的早自習,碩一黃冠彰同學正在台上跟小朋友講解LCD成像與RGB三原色的原理。冠彰哥哥在跟小朋友介紹完三原色可以搭配出任何顏色後,突然說起故事來:有天魯夫(漫畫「航海王」主角、「天龍國」一詞源起)跟夥伴在偉大航道中遭遇著名怪獸皮卡丘(口袋怪獸/神奇寶貝主角)。皮卡丘最怕黃色的光砲,可是魯夫手邊只有紅色跟藍色光砲,請問小朋友怎麼辦?小朋友們馬上七嘴八舌的說:「將紅色光砲跟藍色光砲一起啟動,便可以合成出黃色光砲打飛皮卡丘!」。冠彰哥哥誇獎小朋友真是太棒了。此時,突然出現一個稚嫩的聲音:「可是皮卡丘很可愛ㄟ,幹嘛打飛牠啦!」。

        這是電機系課程「科技簡報製作與表達」的場景之一。這門課是少有的以體驗式教學讓同學學習簡報重要概念的課程。之所以開授此課程,其實源自於10年前我在密西根大學教書時所感受到的震撼。當時是我念博士的第四年,系上有門課因老師出缺而請我教授。在那門課,我在學生期末專題報告的時候,發現每組學生投影片跟簡報都非常專業。美國學生大多比亞洲學生表達能力好,這是我早已知道的。可是每一位都這麼專業?這著實嚇到我了!我忍不住詢問相熟的美國學生為何大家簡報都這麼好?這麼專業?

        他跟我說,因為有個必修課「Technical Communications」教他們怎麼做簡報,並要求每位學生跟自己當學期某個課程的學期專題簡報連結,一併作為該課程的期末成果。聽了之後,我十分震撼!也不住的感嘆美國頂尖大學教育實在領先臺灣許多。當臺灣的大學教育多半著重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訓練時,美國大學已體認到工程師只懂專業是不夠的,簡報與溝通技巧必須列為必修加以鍛鍊。當時我暗自告訴自己:如果有一天能回臺灣教書,我一定要推動簡報與溝通的訓練。因為就像美國領先臺灣一樣,我認為這種軟技巧(soft skills)將是我們臺灣年輕人與大陸及亞洲各國年輕人競爭的重要關鍵!

構思

        2005年回臺大任教後,因同時開授數個電機專業課程,所以開設簡報課的念頭遲遲無法付諸實現。期間,我常在某些專業課程中,以一週3小時的講演時間跟同學講授簡報的重要觀念,學生反應都非常好。但是,我發現到一個問題。例如我在講演時常告訴同學eye contact非常重要,眼神閃爍或是不看觀眾,都會讓觀眾對講者的可信度有所存疑。同學聽我說的時候,往往都點頭稱是。可是一到期末專題報告的時候,台上同學不是看天、看地、看電腦、看投影幕,就是不看台下的觀眾!

        這樣的教學經驗讓我體認到,簡報是不能用「教」的!不管學生聽了簡報概念覺得再有道理,他們還是很難融入實際的簡報行為。因此簡報教育必須要有革命性的設計才行!可是該怎麼作呢?思索多年之後,我的答案逐漸浮現:「以戰養戰!」。但說來容易,到底怎麼做才能創造出「以戰養戰」的環境,讓學生得以在一學期中快速提升簡報能力呢?對於不同的簡報概念,我該怎麼設計對應的體驗式教學法,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進而融入自己的簡報習慣?在2006~2009年這3年當中,這些問題在我腦海裡一直縈繞不去。3年下來,諸多想法慢慢成形,對於開授簡報課程的決心也越來越篤定了!

開課

        經過3年的構思,在2009年秋季我覺得自己終於準備好了,「科技簡報製作與表達」也隨之誕生!課程的精神是以體驗的方式讓同學自然而然學會作簡報。課程的主軸特色有三:

一、讓學生體認簡報是一種藝術

        每學期第一堂課,我都會跟同學強調:「簡報是一種藝術,不是一種科學!」。科學往往只有一個被廣為接受的答案,藝術則不然。以作畫為例,畫畫不該有一個標準的畫法(雖然有補習班在教考美術班該怎麼「畫」…)。你要怎麼畫都行,只要大部分人都喜歡你的畫,那就是好畫。簡報也是一樣!只要大部分人都喜歡你的簡報呈現方式,那就是一個好簡報。

        話雖如此,我們如何在課堂中讓同學對此真正有所體認?如何讓他們在簡報時不要只在乎老師,而是真正在乎所有聽眾呢?另外又該如何讓台下同學能真正用心去聽簡報,而不會台上台下交相混,3個小時睡睡去?為此,我們開發了一個線上同儕評分系統(Electronic Peer Evaluation System, EPES)。每次簡報課前,我可以設定數個問題(例:「投影片製作水準?」、「肢體語言與表情?」、…)。當同學在台上簡報時,台下所有聽眾便會同時上網針對這些問題輸入分數與文字意見。同學一簡報完,馬上便可以看到自己的分數排名以及聽眾意見的彙整(匿名)。這種即時性的分數與意見回饋,可以讓同學對自己簡報表現記憶猶新時,馬上比對、檢討、反省。對於簡報技巧的進化,非常有幫助!

        另外在學期初即昭告所有同學,他們的學期成績完全是由每次聽眾所打的分數來決定。觀眾給越高分,成績就會越高。因此很自然的,同學開始非常在意每次簡報所有聽眾(而非只是老師)的反應。而台下同學也因為身負打分數的重任,大家對於台上的簡報非常專注,不會台上台下交相混。台上用心講、台下專心聽,每節課下來大家都有很大的收穫。

二、讓學生從活動體驗重要概念

        前面提及過往經驗讓我體認到,只靠老師上課「教」簡報觀念是沒用的。以eye contact為例,如何能讓學生真正把eye contact融入簡報習慣中,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幾經思索,我設計了一系列的體驗式學習法Yeh’s Eye Training (YET),可以在一節課中改造同學的eye contact習慣。

        在YET中最有趣也最有效的一個設計,便是讓同學輪流上台做2分鐘的短簡報。在簡報前,先請簡報同學離開教室一下。教室內的同學,馬上抽籤決定待會要扮演的角色:聽不懂(二名)、度姑(二名)、開心(二名)、不認同(二名)、無反應(其餘眾同學)。抽到角色的同學,在接下來同學簡報的2分鐘時間內,須一直扮演該角色。抽完籤後讓教室外的同學回來,告知他在簡報2分鐘內必須找出8名角色扮演的同學及其所扮演的角色。答對幾個,就得幾分(算入學期成績、非兒戲)。通常同學在YET活動中,都會拋棄矜持。從第一秒開始便不客氣的一再直視、掃視台下所有人的面孔,直到最後一秒!

        在如此不客氣掃視眾人的2分鐘體驗後,這樣的經驗便會融入同學的簡報習慣。大多同學上台便不再羞澀、不再迴避觀眾,效果非常棒。除了eye contact之外,對於肢體語言、聲音表情等重要的簡報議題,我也都設計了相應的體驗式教學法幫助同學學習。這些方法除了有效外,也非常有趣。我們的課堂常常因此而充滿笑聲,真正達到寓教於樂!

三、讓學生知道要把聽眾擺第一

        在上個學期的簡報課,我在學期中跟同學宣布期末的專題簡報是跟龍安國小合作,由每一位同學選一個自己科系的技術向高年級小朋友做12分鐘簡報。每個班級的早自習安排2位大學生去簡報,簡報完當場由小學生針對「哪個簡報比較好」來投票。每位修課同學會被安排3次左右的早自習演講。期末專題成績就由自己得到的平均票數決定。成績前5名的同學會進入總決賽,在龍安國小大禮堂面對十幾班、四五百名小學生演講。演講完再由小學生決定名次。

        跟同學宣布完後,同學紛紛表示這太殘酷了吧!我也看到不少同學有著驚慌的神色。我跟同學說,在他們日後職場上對主管、老闆簡報時,簡報的評價不會是一個百分比的分數。在老闆心中,簡報不是好,就是爛。我就是希望同學能感受到:「人生,就是這麼的殘酷!」下課後有同學匿名跟我說:「老師,我修這門課是想學怎麼做專業的簡報,不是為了替電機系宣傳、也不是為了學會如何取悅小學生。」在課堂上我藉機回應這個意見。我告訴全班同學:「人生最難做的簡報,是面對一群很有權力、但沒什麼程度的人做簡報。」

        為了讓同學以後能夠面對這樣的挑戰,所以我去找專業程度跟大學生有所落差的小學生當聽眾(不過後來發現龍安國小小朋友程度超過我們想像)。另外,我也賦予小學生決定大學生期末專題成績的權力。我的目的是讓同學經此一役後,未來簡報即使碰到程度不好的客戶或主管,也能充滿自信:「小學生我都搞得定了,更何況是大人?」

        讓同學知道活動的意義後,我們便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我首先安排一個聊天會,將大、小學生合在一起分組座談。我鼓勵大學生盡量挖掘一些有助於他們準備簡報的情報。比如說:小五生、小六生數學跟自然教到哪?他們都是看什麼卡通?他們都對什麼戲劇有興趣?我要讓大學生了解到:「一個成功的簡報者,必須要事先針對自己的聽眾好好收集情報、好好了解他們,進而做分析、定策略。」經過修課同學的努力,最後活動非常成功,也出乎意料的有許多媒體主動來採訪「大學生做簡報、小學生打分數」的活動(蘋果日報、中視、聯合報、國語日報、親子天下雜誌、立報等)。更令我高興的是,同學們對於期末的活動都很投入,也都覺得獲益匪淺、功力大增。這兩個禮拜在清晨寒風哆嗦中陪著同學參加早自習簡報,值得!

        除了以上的主軸特色,我們的課程還有許多很有趣也很有效的教學方法,限於篇幅無法一一呈現。每年的評鑑結果都得到同學相當好的評價。但最讓我開心的是,從學期初到學期末的一次次簡報看下來,可以看到同學們非常明顯的進步。這讓我覺得非常的欣慰、非常有成就感。3年的構思與籌劃,總算開花結果!

遠景

        前面提到,當初開授的動機是看到美國頂尖大學對於簡報等軟技巧的重視。在擔任教學發展中心的行政工作後,我也常聽到臺大各院或是系所主管提到臺大學生簡報訓練的不足。因此我的願景是希望能將簡報教育推廣到臺大各系所,讓簡報課變成像日文等課程一樣的普遍,讓簡報能力成為臺大人著稱於世的特色技能。

        「科技簡報製作與表達」至今已開授3年,每年都會重新思考、調整、讓課程再進化,目前教材跟線上教學系統已漸臻完善。因此從今年起,我也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其他系所引進簡報教學。現正與寫作教學中心洽商協助系所開課。一種可能的模式是由我們訓練中心的兼任教師加開,鐘點費由系所負擔。我所開發的教材、線上系統則免費使用。初期師資人數有限,只能支援若干系所。之後再募集經費,逐步擴大、推廣。若系所對於引進簡報教學有興趣,歡迎與我聯絡。

        另外,日前NTU-INTEL研究中心邀請了國外著名簡報教學專家兼作家Dr. Coleman前來開授簡報教學工作坊。會後我與Dr. Coleman針對簡報教學的設計,相互交流。我把我所開發的諸多體驗式教學法與她分享,她嘖嘖稱奇。相談甚歡之餘,我們也決定合作寫書。希望透過書籍,能將我們在臺大所開發的諸多體驗式簡報教學法,推廣到全世界!

結語

        回臺大任教迄今7年,教了不少電機領域的專業課程。我常常在想,專業技術日新月異,這些專業課程所教的東西,學生畢業後5年、10年還能用到多少?但作為老師的我,內心最大的渴望,是「希望教學生一輩子都用得到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我對簡報教育如此執著,因為這是我們學生一輩子都會用到的:口試、應徵面試、公司會議、主管報告、客戶報告、…

        如果若干年後,某個學生在職涯的重要舞台精采得分後,心裡浮現:「真多虧我十幾年前修了葉老師的簡報課,今天才能如此帥氣!」我想,當老師的也就值得了,是不是呢?(本專題策畫/電機系林茂昭教授&中文系李文鈺教授)

[專欄]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觀後心得

文 / 施創譯

片名 :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前田哲 導演。

        「老師,我們可以決定其他生命的長度嗎?」小花在影片中提出這樣的問題。

        到底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又或是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當我們去體會了生命,是否等於我們了解了生命;又或是當我們學習了教育,教育自然會進入我們的心中呢?看完《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以下簡稱:和豬豬),我開始反思我們所學習的教育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我們所體會到的人生又是什麼呢?我們沒辦法控制生命,那人類究竟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學習到什麼樣的價值呢?

        為了更了解這部片背後可能的涵意,我在網站上搜尋了相關的影評,經過反思反芻,我將這部片的心得分為三個部份來討論,首先是這部片的來源、目的,接著討論影評中的一些觀察與反思點,最後則是我個人從影片中所學習的內容。

        《和豬豬》這部片其實是從紀錄片翻拍而來,導演受到這部紀錄片的感動,決定將這部片改為由紀錄片轉換成劇情片加以拍攝。在影片拍攝的過程中,其實劇本是由兩個部分所組成,一個部份是已經預設好完整的架構,另一部份則是空白的劇本,前者是工作人員和影片中的大人演員所擁有,後者則是給孩子去從過程中來思考「生命的意義」。

        從網路上的影評中,大致可以分為「生命的價值」、「責任與抉擇」兩個面向。
        在「生命的價值」討論中,有些影評認為這部影片很殘忍,把生命的價值給忽略了;然而其他的人點出,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將食物視為生命的一部份,這個課程告訴我們「食物在成為食物之前,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記得胖胖小孩的爸爸在颱風天的車內,告訴星老師由於飼養小P的關係,讓原本不願意吃魚的小胖也開始願意去吃魚,並了解生命的價值為何。
        而在「責任與抉擇」上,許多人都視為兩個子題進行討論,不過我認為其實是同一命題下所發展出來的概念。例如討論著重於「這樣的結局是不是負起責任?」,另外也有「可以用多數決來決定價值的判斷嗎?」,更有人提出「因為負起責任而攜子自殺的那些父母們」的激烈觀點。然而有人認為,這樣的過程是「思辨民主」的討論方式,也有人認為重點不在於結果發生了什麼,而是討論過程帶來的反思與進步。

        最後則是我自己在影片中的學習與成長。我覺得從觀賞影片的過程中,我學到最多的地方是溝通和信任。
        首先講到「溝通」,在過去的經驗中,我發現自己和星老師的個性很類似,都是很容易和小朋友打成一片,例如影片中學生們有時候會稱星老師為「星哥」,也可以看到很多許多肢體、或語言上的接近性。我覺得能夠有這樣情感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等下會討論的「信任」,而另一種則是「陪伴」。
        所謂的「陪伴」,我覺得對我而言來說,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在學生低潮、困惑的時候讓孩子知道你能夠在自己有能力的範圍下提供協助,如影片中颱風的時候、無法抉擇的時候,最可以看出這樣的情誼便是「老師,你也算班上的一員,你也要投票」。學生對於老師所做出最後的決定雖然不是能夠完全的接受,但也充分的表達出他們和老師之間的溝通是有效果的。一般在台灣,我們總是習慣由上而下的控制,由老師表達出他的意願和想法,而學生的工作就是負責接受這樣的看法。我高中時就有強迫被灌輸的經驗,我認為這樣的灌輸,使得台灣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想像、甚至減少了學生自我成長的機會。
        接著討論「信任」。影片中的信任可以從幾個層面來進行,首先是在老師把小P帶到教室進行課程時,老師對於學生所做的任何抉擇,只要不違背大方向的情況下幾乎都尊重學生的想法,也適度的將學生的看法表達給想要爭取的對象。我覺得這樣的信任建立在雙向的溝通之上,當雙方能夠有很親密或是很直接的溝通管道,在尊重的前提下我認為學生是有自我反思、自我創造的能力的。台灣這方面的教育大多關注在美術教育之上,而忽略了各種科目中都有創造力的可能性,有學者認為童年的概念是被建立出來的,在許多原始的部落並沒有兒童的概念,而在台灣我們更把這樣的概念發揚光大,把成年以下的學生全部視為沒有完整自覺能力的一群,使得學生不知道該如何負起責任,也僅僅只以命令做為思想的唯一準則。我認為每個年紀的小孩都有其自省的能力,如何在不同的教學中開發學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信任」是如何在師生中暢通的。
        另一個可以討論的「信任」,是教師間和校長所提供的信任。在計劃之初,事實上除了校長外沒有任何人認為這樣的計畫是可以被進行的,然而星老師經過不斷的爭取和溝通,在許多的問題上都看到校長的支持。有一段是最能看到這樣的「信任」,就是當班上學生家長至學校來對養豬的事情進行抗議時,雖然前半段看起來這個計劃又要像其他計畫要無疾而終之時,校長提出了希望家長協助的請求。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請求是相當有勇氣的,因為過去所有我們看到、聽到的案例中,除了大學教授外,鮮少有校長願意對於自己學校老師的前瞻性計劃進行請求。大多數的案例中,我們會看見學校的行政單位為了減少這樣的困擾,便要求相關的單位或老師取消計畫的進行,也因為這樣當我看到校長對於星老師的信任時,自己是相當感動的。

        對我而言,這部片讓我開始思考除了課堂教授的內容外,要如何讓學生去體會人生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如何讓學生去反思生命中的人事物,以及如何如何和學生建立起「信任」以及「溝通」兩個在教育中很重要的概念。也許現在的我還有很多的技巧要學習,但我更該提醒自己在未來的路程中,記得那些自己所擁有的價值,並把這些價值運用在未來的教學當中。

台灣溫馨版《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重現中壢龍岡國小
生命教育資訊網
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活動] 2013.03.09 教案板書研習活動

        感謝同學們踴躍參加 3/9 的教案、版書研習活動!!!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許多收穫!!!
        無法出席的同學也別惋惜,分享教案寫作的李曉蓉學姊之前曾來過台大演講,想知道寫教案的5W(Why我們為什麼要寫教案?What我們要寫哪種教案? Whom我們為了誰寫教案?How我們如何撰寫教案?Whether or not我們如何評鑑教案?)就看看他之前的演講紀錄吧! 若想知道寫教案的3T(-collectselectreflect)則可以看看蕭文俊老師的分享,如果對於獲得台大與教育部實習績優獎學姊的實習經驗有興趣,也可以看看她的實習心得分享


        另外,大安高工的老師徐芳敏老師則來介紹板書要怎麼寫才好。現在我們多半都已經習慣使用電腦,不過在教學現場板書還是很重要的! 首先,電腦設備如果無法運作,則需要老師現場立刻反應,轉換成板書授課,再者,板書很可能會是教甄的評分項目之一,更是讓學生學習正確書寫漢字的一個機會。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徐芳敏老師的blog看看,也有以前的講義能了解寫好板書有什麼原則(ex.正確、規範、科學、美觀)和技巧。同學們也可以看看台大演講網裡以前辦的各科板書教學,有地理、數學、英文、生物四科可以參考。
        余崇生老師的板書與板書書寫一文中有更深入的板書評分標準和要求,蔡任圃老師的以板書進行課程複習與概念整合一文中則比較傳統板書之於PPT的優勢,蔡老師精緻又完整的板書圖示生物課程非常值得各位同學觀摩學習,文中所提不少概念更是讓人深刻體會到板書的重要性,推薦同學閱讀。

     
        當天,同學們在203和207教室也現場利用小黑板練習板書,不少同學的字都清楚明瞭又美觀,想觀摩看看的話可以到教程學會的FB粉絲專頁看看。平常各位同學也能善用這些小黑板來練習唷!

     
最後附上之前super教案獎的分享,這裡有五屆的連結 : 

教案研習講義
https://www.space.ntu.edu.tw/navigate/s/AE68A4B2C11A4F9FB2FBD9CB85A34669QQY
教案研習影片
https://www.space.ntu.edu.tw/navigate/s/291EF550BD1D4C7689EEF3DDB32B94E3QQY

板書研習講義
https://www.space.ntu.edu.tw/navigate/s/F9CD0BBED2954E2CB4FA581C87539DA9QQY
板書研習影片
https://www.space.ntu.edu.tw/navigate/s/8C517F3840B241EBB44F8B4479ADFB46QQY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中學教育新聞] 2013/3/10-2013/3/16


全國國二生從101學年度開始,至少得花一天時間到高職參訪,參觀實習工廠或動手體驗,成效顯著。
教育部邀請多位技職達人現身說法,他們雖然在學科成績挫敗,但憑著動手做的務實精神,開拓不一樣的人生。
高中升學壓力大、課業繁重,但近年來已有部分高中生在學期間到大學旁聽、預讀大學課程。
「英語是必須,第二外語是優勢。」多所明星高中計畫邀大學到高中開課,輔仁大學第二外語學科中心教授張善禮認為,第二外語是大學到高中開課,接受度最高、最容易成功的科目。
旅遊累積一大堆相片,卻懶得整理,技職體系出生的李俊輝,開發出「Pomics」網站,能自動整理照片並「一秒變漫畫」。
學法國藍帶廚藝不需出國!明台中學是法國藍帶餐飲學院全球唯一簽約合作高中,將成立「藍帶明台卓越中心」在台開課傳廚藝。


新北市教育局為強化技職教育,本月起在中等教育科增設「技職股」專辦技職業務,預計八月起調整課程內容,各高職學校將獲教育局經費奧援,聘請業界達人教授專業技能、添購實習設備。
不適任教師範圍將擴大。性侵、性騷擾前科的教育人員,目前已列入不適任教師通報系統,教育部最近擴大適用範圍,將幼兒園、課後照顧服務人員、短期補習班教職員也納入。
苗栗三灣國中教務主任方麗萍推動創新活潑教學,成效斐然,獲選十大傑出女青年。她說,「學生喜歡上課是最大滿足」。
因應十二年國教上路,教育部正進行高中職課綱調整,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建議,應先進行高中、綜合高中、高職的橫向整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將上路,第一線老師是政策成功的關鍵角色,因此教育部宣布今(102)年度為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年,希望讓全國國中、高中職學校教師在103年7月底前,都能參與五堂課18個小時的研習課程,協助教師做好準備,並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網站單一帳密機制,讓老師線上進修更方便。


孩子在校遭霸凌、上課出席率低、升大學比率低
最近問卷調查發現:幾近五分之二的南韓外籍配偶及其子女遭種族歧視
超過半數6-8年級的學生能使用平板電腦,此數字與去(2012)年相較增加兩倍。高中學生使用推特的人數也較去年增長三倍,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高中生,現在使用廣受歡迎的微博。
各大學的校長和教授都希望能招收到好奇心強、意志堅定、渴望挑戰的學生,然而這些特質無法以傳統的測驗指標篩選出來,因為標準化考試的分數未必能預測學生長期發展潛力。
近年來美國中小學教育正致力於推行教學數位化,不僅要求中小學學生必須修習至少一門以上的線上課程,在各州也興起虛擬學校(virtual school),為各學科提供線上課程,研發適合的數位教學法。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近期公布一篇名為:學生數學能力-英國如何與東亞國家相比?之研究報告,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英國最為優秀的中學生(前10%),數學程度仍落後於最優秀的亞洲國家學生水準有相當之差距,例如臺灣與香港,並且到達兩年的落差水準。






[轉貼] 全方位成長,就在教育實習 / 李曉蓉

全文轉貼自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師大附中 生物科 實習經驗分享)

        「如果你問我能給你什麼,我什麼也無法給你;不過等你離開這裡後,你一定會成長許多。」還記得第一次見面時,我的指導老師這麼告訴我。教育實習是件什麼樣的工作?有人說是非常繁瑣的工作、有人說是天天被差遣的工作、有人說是自己可以設計教案而且付諸於行的工作、也有人說是可以隨心所欲上課還有人幫你修正的工作⋯。在進入實習學校以前,對
於實習老師的生活,既期待又害怕;在開始實習以後,我發現我獲得的遠比我付出的還多!

        我的實習學校是母校師大附中,全國每年實習老師最多的學校,在這裡的學生完全適應實習老師的存在,就連正式老師也都接受實習老師進班旁聽,因此我在實習的第一個月大量旁聽所有學校老師的課堂,學習每位老師的上課方式、班級經營、以及呈現「笑話」的方式。我的指導老師是學校資深的女老師,注重個人風格的她,非常強調我要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所以我們很早就談妥我上台教課的時間、範圍,讓我早點開始準備教材;她的名言是「教學重質不重量」,一個成功的實習老師不一定是聽課最多的,也不一定是上課最多的,但一定是最用心設計課程的!

        由於生物科實習老師通常都會被分到設備組組,行政實習偏向常態業務,不像學務處、教務處有很多階段性的工作,所以我有蠻多時間可以進行班級經營,正好我的導師實習老師也是附中的校友,非常支持我多跟學弟妹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所以我都會在早自習、午餐、午休時待在班上,同學們常常會來找我談心。身為一個實習老師,在班級經營上的一大優勢,就是和學生年齡相近,學生容易向你傾訴他們的真心話、而且你講的話他們較能聽進去。甚至有一次一位同學放學跑來找我聊天,聊課業、家庭、社團、朋友,聊了兩個多小時才甘心回家。在導師實習的過程中,我常以自身經歷鼓勵失意的學生,人生難免失敗、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未來還是光明燦爛的!

        常常聽資深老師說:「教學最辛苦的不是在黑板上這一塊,而是在黑板後那一塊。」他的意思是除了「教課」,如何跟家長相處、跟同事相處、但又不放棄自己的教學理念,是相當累人的。的確,我偶爾就會聽到有老師會跟其他老師聊天、抱怨,尤其附中的家長社會水平高,老師們也都很有主見,溝通上難免有磨擦,這可是比備課、找教材,都難上好幾倍的!

        我也是當上實習老師後,才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學生所想的那麼簡單:教務處如何排課?班級學生的分配怎麼做?老師調課時要注意什麼禮節?導師與科任老師如何溝通?學生反應給導師的問題如何解決?人與人的相處貴在包容,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容納異己,溝通的藝術,在教師這個行業格外重要!

        除了聽課、待在班上的時間,其他時間我都留在行政座位上備課。許多實習老師不敢上台,或上台後講話畏畏縮縮,深怕自己教錯、誤人子弟,我的指導老師早在第一次談話,就給我強心針:「實習老師縱使沒經驗、教不好,你們的熱情、用心,學生都還是能感受到的!」我上過的每一個班,在我上課時反應也都不輸正式老師的課堂,他們都很專心聽我上課、在我講笑話時捧場地大笑,並且都會在有問題時舉手發問;我覺得這是一種正向回饋,經由實習老師的用心、傳達給學生、因此學生用高度回應給實習老師鼓勵。教學不正也是這樣嗎?師生之間互相信賴、教學相長,這也是我如此嚮往教育工作的原因,讓我可以每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晚上留在實驗室練習板書,我的學生們從圖書館唸完書回家經過,發現實驗室燈還亮著,就敲門進來探望我,看到我一個人使勁地寫著板書,就問我需不需要他們給點建議,他們可以聽聽看我上課的邏輯(因為這兩個班是不同年級的班);剎那間我感動至極,這群學生自己念書搞不好都來不及了,還這麼貼心地想幫助我練習板書、練習邏輯。印證之前一位師培中心校友演講時說的:「實習會是你一生中最幸福、最特別的時光。」因為你既有當學生的權利、又有作老師的權力,不但你的指導老師會幫你、你的學生們都會支持你,台大和附中也都給你最多的資源,誠可謂群起而助之啊!

        有快樂的事情,當然也會有令人難過的事情,對於我上的同一堂課,接受頗為兩極的評論—有的老師覺得互動良好、有的老師覺得閒話太多、有的老師覺得沒有強調到考試重點、有的老師覺得沒有依照課本邏輯上課⋯⋯而我的個性又非常在意身邊的人對自己的看法,時常因此消沉難過。有一次,我把這個煩惱告訴指導老師,她很驚訝我會這麼在意他人的想法(甚
至是學生給我的建議),她告訴我:每個老師上課的方式本來就大相逕庭,就像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各不相同;你無法規定每位學生都要用一樣的方法抄筆記、畫重點,就如同你無法要求每位老師都看好你的教法、喜歡你的風格。未來教師甄試的時候也一樣,評審們想找的是自己的「同事」,而不一定是最優秀的老師;老話一句,她還是建議我相信自己、維持個人特色,何苦把自信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呢?教得好教不好,只要自己教完覺得問心無愧,那就夠了!

        半年實習的日子不知不覺快過完了,許多酸甜苦辣的回憶、終成日記本裡的幾行文字。如果把實習當作是一個過渡期,週間盼周末、天天倒數什麼時候才實習結束,這份工作只會是生活負擔;如果把實習當作是人生最美好的半年,每天盡情學習、真心付出,這份工作會讓你樂此不疲。一切都由自己決定!想學多少,就能學到多少;願意投入多少,就能成長多少,我也是到最近才懂得指導老師的那句話,原來,實習已經不只是導師實習、行政實習、教學實習,而是學習做人的態度啊!

這裡有一些實習的照片喔!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snucoach/jiao-xue-can-guan/jiao-xue-guan-fu/gao-zhong-bu-sheng-wu-ke-li-xiao-rong 

[轉貼] 教育實習學習歷程檔案製作要領 / 蕭文俊


全文轉貼自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講座:臺北市立中崙高級中學數學科教師 蕭文俊老師
記錄:本校100學年度生物科實習學生 江慶華同學

■前言──從一通電話說起的故事

        為什麼要製作學習歷程檔案?誰需要製作?怎麼做?在實習開始之初,相信許多人心中有這些共同的疑問,今天師資培育中心邀請中崙高中蕭老師來為我們解惑,一開始老師不急於回答所有問題,先由一通電話談起他與實習老師們的淵源,述說在輔導過程中發生的故事,「這些都沒用」「還有沒有?」這些實習老師們的口頭禪激發老師的鬥志,既然教育實習學習歷程檔案是實習必繳交的作業,「將錯不如就錯」,開啟了努力輔導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工作。

■教學歷程檔案有多重要?
        「教學檔案」是潮流的趨勢。蕭老師開宗明義地指明教學歷程檔案的重要性,除了記錄教學過程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外,近年來逐漸成為教學評估及專業發展的有效方法,教師透過製作教學檔案可具體展現出其專業。顯然教學檔案不僅是過往痕跡的記錄,有發展成評鑑工具的趨勢,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若由現在開始奠定基礎,教學檔案製作將會順利許多,請開始勤練基本功。

■把握「3T原則」
        在瞭解教學檔案的重要性之後,接者進入今天講述的重點──學習製作教育實習歷程檔案。蕭老師將製作的重點工作整理列表出來,並提醒大家把握「3T原則」: collect(蒐集)、select(選擇)與reflect(省思), 下面分別敘述各原則的具體作法。

1.collect(蒐集)
(1)備課準備的教案、講義、筆記、考卷、文件與學習單等。

(2)參加活動或競賽所編製的文件,如: 科展作品。
(3)學校行政實習編製的文件、行程表等。
(4)隨身帶相機,多拍照記錄,使檔案素材更為豐富。
(5)象徵輝煌紀錄的獎狀與感謝狀,最直接彰顯專長與貢獻。

2.select(選擇)
(1)平時整理資料時可先將蒐集到的資料分類。
(2)訂定要透過資料傳達的主題與目的並依據目的去蕪存菁。
(3)定期檢閱檔案,透過實習輔導教師、指導教授與同儕的回饋進行修正與改進。

3.reflect(省思)
(1)有思方有得,養成隨時隨地寫下心得的習慣,記錄每刻的感動。
(2)設法讓所得的資訊內化整理成自己的資料,重點不是模仿,而是由此衍生出自己的想法和作為。

■參考是最短的一條路徑
        接著蕭老師以《小鬼頭的崙中傳奇》為例,具體說明教學檔案的製作,與我們分享崙師成長營的影片與成果,亦分享許多成長營所蒐集的照片。蕭老師說明看圖說故事的重要性,勤拍照之餘,也要注意讓每張照片一目瞭然,提供明確的主題吸引讀者「看」懂照片發生的故事,再者將其編輯成多媒體檔案,同時兼具影音效果,可使資料豐富而生動有趣。此外,省思十分重要,可以在每份檔案都寫下一些心得,最後彙整成整體的感想省思。每個人的教學檔案應當要是獨一無二的,由感想省思便能看出端倪,而如何吸收他人的精華轉化整理成自己的內涵與風格,便是逐步累積的功力,可以從思考與體會實習生活發生的點點滴滴做起,細細品嘗實習中的各種感觸,相信能有所得。

■做事情、練功夫、再精進
        成長是最難能可貴的過程,藉由製作教學歷程檔案,能忠實呈現出真實的歷程,並在歷程中不斷地省思而學習成長,進而達成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而成長也會藉由教學歷程檔案的不斷累積而持續,使教師能容納更多內涵,專業能力更為精進。在此,蕭老師以自身及輔導過的實習楷模學生為例,鼓勵所有未來的老師們追求卓越,在按照實習規定繳交實習歷程檔案的同時,能充分把握歷程檔案的多元價值:有形的競賽獎金與無形的智慧累積,勇於發揮。
        最後,筆者以蕭老師製作的《小鬼頭的崙中傳奇》封面標語──做事情、練功夫、再精進,作為今日教學檔案製作講座的結語,牢記老師的叮嚀,善用3T原則,開始努力製作屬於自己的教學歷程檔案,讓我們一起加入蕭老師的成長行列,做就對了!


[實習分享] 板橋高中 歷史科


文 / 馮邦彥


1.當時為什麼選擇這個學校?並分享面試過程

  當初選擇板橋高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離家近」。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過去有一位學長曾經跟我們說,學校輔導老師(指導實習老師)的安排通常是輪流或是抽籤,除非你是校友,特別情商才有可能選到自己想要跟隨的老師。而我的母校並不在台大實習學校的名單內,所以我選擇距離我家的「板橋高中」。除此之外,板橋高中也是我高中的第一志願,選擇它也是完成我高中的志願。
  至於面試過程並沒有太多可以分享的。我所經歷的面試,一開始要我自我介紹,而後只有詢問一題「為什麼你會選擇板橋高中?」其實,我覺得自己的回答並不好,但是板橋高中的缺額只有我來報名,所以最後我就錄取了。

2.實習現場和想像中的是否有落差?是什麼樣的落差?(可能是跟學校、家長、學生、教育政策、課程設計等有關的)
  
  在實際教學現場中,讓我覺得差異最大的是學生程度。
        我個人在高中的時候是就讀新莊高中,學生素質與教師教法與現在的板橋高中並無太大差異。但是我在實習階段,有跑去建國中學旁聽,發現教法有極大的差距。板橋高中大多教導基礎、課本的知識,所以教法比較傳統。而建國中學則因為學生素質高,我所遇見的老師要不跳脫課本,完全以自己的架構上課,要不就是以討論和發資料的方式教學。這邊,我認為沒有哪種教法是比較好,或是比較正確的。因為不同程度的學生,就真的需要不同的教法。
  至於其他的部分,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觀看角度從學生轉變為師長而已,而這點因為經歷三芝史懷哲,就讓我覺得無甚差異。
  而且我們板橋高中的老師和行政人員大多會熱心幫助實習老師,有問題的時候,謙虛地請教,他們都很願意回答,不僅收穫良多,也感受到這裏的溫暖,讓我逐漸習慣板橋高中的生活。
  但是我也從其他實習夥伴聽聞一些不順的經歷,而這些多與學校輔導老師有關。所以個人覺得,與自己個性相符的輔導老師能夠讓自己半年實習收穫滿滿,也能過的多彩、愉快。跟自己個性比較不合的輔導老師,則有可能讓自己在這半年的收穫少,過程也較不快樂。

3.實習時發現有哪些特別需要加強的能力?有哪些實習時發現很有用的課程?或是覺得教程能加開什麼課程會更有助於適應?

  如同上面所提到,學生的素質不一。先不論十二年國教所帶來的衝擊,我們每個人所到的學校,就有程度差異,而我們在設計課程和安排活動時,就必須考量這些因素。否則,容易成為曲高和寡的情形。而十二年國教推動後,將更有程度上面的差異,那夥伴們可能要思考如何面對一班內程度不一的學生。
  在教育學程內,我覺得符老師的課能夠幫助我們思考,不論是各教育議題,或是分組學習,這些經驗,對於我們在教學現場有一定的幫助。除此之外,我覺得暑期三芝史懷哲幫助也很大。因為在那短短的三個禮拜,我們將直接面對學生,不僅實際設計教案,也體驗教導一群學生的樂與難。更好的是有三芝老師坐在後面觀看,事後不僅直接回饋,更有大型討論會,讓我們能夠改善自己的缺點,也避免重複發生其他人不小心的失誤。

4.在實習現場最挫折/感動/XX的一件事

  在實習現場中,我最有印象的一件事情是學生幫我的輔導老師慶生。我們班的小朋友不僅製作大幅海報貼於大樓外面,上寫「恭賀仙武大帝生日快樂,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還拍攝一段影片,除了自己演一齣劇來祝賀外,還找老師教導的其他班級表演,也找我們班任課的其他老師說一些恭賀的話。簡言之,這段影片花費了很多的時間與心思。除此之外,還設計一本祝壽卡片集,也購買圖樣客製化的蛋糕。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我們班小朋友對我們班導師的愛。
  這件事,明確地展現對於他的教學哲學「把學生當成自己兒女來愛」。

5.或許也可以針對實習學校的優良現任教師做個介紹和報導
  
  我要推薦我的輔導老師「張仙武老師」。這位老師是歷史科老師,不僅在教學與帶班上有個人風格與魅力,班級經營上可以「無為而治」四字概括,教學方面則是精要與風趣。也讓實習老師自由發揮,我的教法、內容,老師都會先給與正向的肯定,再提出我可以更好的部分,讓我感受到老師的溫暖。除此之外,老師也樂意讓實習老師旁聽其他老師的課程,不會有太多的阻攔,除非跟自己本業衝突,例如導師班的課。
  總而言之,跟隨這位老師,讓我的教學視角更為開闊,也讓我有不同的生命經驗。

6.給在校師培生的建議

  在開始實習前,我會建議大家充實自己,可以先熟悉教材。因為,等你開始實習後,生活將會變得十分忙碌,行政、導師與教學,三者並行,其實並沒有太多的空閒時間去備課。甚至有些老師會在前一兩天才告訴你要上哪一單元,這時候若沒有充足的知識量,那教學的品質將會有所折扣。而且,日後的教甄也很注重教材的熟悉度。所以,可以趁現在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並熟悉教材。甚至透過參加三芝史懷哲,培養自己的實戰經驗。
  至於在學校實習的時候,一定有苦也會有樂。在面對苦難的時候,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否則這半年將會十分痛苦。例如:行政實習可能會有許多瑣碎的行政事務,發放便當,處理簽到表,跑公文等等。這些事務看似瑣碎,但卻對學校的運作有一定的貢獻,而且這些事務中,也有學習的地方,例如:如何快速發放便當,不讓老師等待。再者,這些或許在教學中用不到,但是我們日後擔任行政時,這些經驗將十分寶貴。因為,有些學校學生人數少,沒有幹事的幫忙,這時就需要自己親自操刀。就算有幹事,我們有過這些經驗後,也能夠指導幹事,或是體會到幹事的辛勞,進而體諒他,形成良好的同事關係。

[轉貼] 實習歷程檔案、教案製作要領 / 李曉蓉

全文轉貼自臺灣大學教育實習輔導通訊第六十三期
演講人︰新北市立江翠國民中學生物科 李曉蓉教師
時 間︰101學年度第1學期實習學生第2次返校座談研習(101年8月31日)
紀 錄︰地球科學科李佳芳實習學生

        本次返校座談,師資培育中心安排主題「教案及教育實習歷程檔案製作要領」的演講,演講人為今年教育學程剛畢業的優秀校友—李曉蓉老師,曉蓉老師榮獲第五屆臺大SUPER教案獎、101年度教育部教育實習績優獎,並於實習結束當年考取新北市立江翠國民中學。曉蓉老師認真記錄每一刻學習點滴,在檔案撰寫與教案製作有優異的表現。本次返校座談研習,希望能藉由曉蓉老師的經驗傳承,指導本屆實習學生如何有效紀錄並轉化實習成果。

一、實習期間的檔案製作

        曉蓉老師認為,實習檔案製作能將記錄經驗轉化為智慧,也能幫助我們了解檔案製作的歷程、建構實習生活的概念、設立教育實習的願景、看見自己無限的可能,因此設計自己的檔案評量能幫助我們從經驗與省思中成長。她認為舉凡個人資料、研習進修、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班級經營、省思與應用均可以在實習檔案中留下記錄。
        歷程檔案內容安排為:(1)前言 (2)實習學生基本資料 (3)實習計畫書 (4)教學實習 (5)導師實習 (6)行政實習 (7)研習進修 (8)其他校園生活點滴 (9)我的成長與省思

       要在實習歷程檔案裡頭記得描述自己的實習理念、實習規劃、實習過程、實習成果及實習反思。整個實習歷程檔案內容最豐富的是教學實習部分,其包含歷週課表、工作報告摘錄、觀摩老師上課心得、掃描學生的回饋單、學生考試成績分析圖、教案、科展...等。曉蓉老師認為歷程檔案中教學實習的部分最重要的是教案的設計與撰寫,而其他像是擔任社團指導老師
或是擔任實習老師自治幹部和特殊事蹟等均可一併寫入實習歷程檔案中校園生活點滴的部分,讓實習歷程檔案更為精彩,內容也更為完整。
        實習歷程檔案內容如此豐富,要如何有效記錄實習生活呢?曉蓉老師建議大家除了隨身帶小相機拍攝外,在實際上台教學時也可以用攝影機拍下來,以利於之後的畫面擷取;此外筆記本要隨身帶,每天自省,並且將所有文件和檔案都留下來。記錄文字時除了用字精簡外,也可以於重點部分用不同顏色或底線標示,讓實習歷程檔案更讓人想閱讀。而吸睛的實習歷程檔案除了標題和封面具有個人特色外,側標也是曉蓉老師認為可以發揮創意的地方,可以想一些有創意的標語,也會讓實習歷程檔案加分。
        在實習期間製作實習歷程檔案可能回面臨一些問題如「教學檔案到底要厚、還是要薄?」、「『教案』真的要寫嗎?」、「教學檔案的總整理,什麼時候開始?」、「什麼事情都要拍照,很尷尬⋯」、「每個月的工作報告書,遲交會扣分⋯」、「教學檔案太大,電腦跑很慢,怎麼辦?」,曉蓉老師認為這時候時間管理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要什麼並將優先順序訂好,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找好替代方案,尋找一群好朋友並保持樂觀開朗的心。

二、實習期間的教案撰寫

       曉蓉老師將教案分為三種:(1)完整的教案(2)歷程檔案教案(3)板書形式教案。完整的教案於「課程發展與設計」課堂中寫過,用於交作業、比賽、行政需求,具有結構清晰、理念實作兼顧等特色;歷程檔案教案偏重後設認知、省思與改進,內容包括板書呈現、課堂照片、學生回饋、學生筆記掃描、自我檢討...等;板書形式教案則方便與指導老師討論,是教甄受用且終身萬用的,板書形式教案又可分為純板書版本和話語全都錄版本。以上三種教案都各有所需、各有所長,它們的目的不同,所以結果也大不同,聰明的台大人應當選擇自己有用的形式撰寫。
        在撰寫教案前,一邊構想一邊找人討論,可以找資深老師閒聊討論,也可以參考間教育書籍或參考前人作品,將想到的寫下來,另外也可以考慮用另類的心智圖法做教案撰寫前的構思。整個教案設從計到完成,醞釀大於成文。關於教案撰寫,以下為萬用5W:(1)Why? 我們為什麼要寫教案? (2)What? 我們要寫哪種教案? (3)Whom? 我們為了誰寫教案? (4)How? 我們如何撰寫教案? (5)Whether or not? 我們如何評鑑教案?如果能將教案於課堂教授,會讓教案更臻於完美。
        以曉蓉老師自身的教案撰寫時程經驗為例,十月底指導老師指示上台時間與範圍,十一月研讀教材、策劃教學方案,十二月正式上台授課,一月完成歷程檔案版本的教案,二月撰寫完整教案。於十二月正式上台授課前,上台前三週與指導老師討論教學方案及板書,上台前兩週,製作學習單、送印,上台前一週登記攝影器材及相關設備;在上台授課後馬上寫下心得與改進方向,並於上台後一週蒐集學生回饋、學習單。教案結果最後再檢查是否達到初衷和實行成效,凡事盡力而為,便可問心無愧。

三、實習結束的教師甄試

        曉蓉老師首先要大家了解自己是哪種人,別人的方法未必適用於自己。「你永遠不是任何人,你就是你自己」曉蓉老師勉勵大家。不要壓力太大覺得自己這次一定要上,反而覺得沒上沒關係,明年再努力就好,許多考上的人不少都是這種心態,尤其是完美主義者、容易緊張者。
        筆試部分,建議及早準備,凡事豫則立!長程計劃而言,主要以考古題撰寫加入讀書會;中程計畫以題庫練習為主,並認真檢討;短程計劃則是放開心胸。曉蓉老師建議大家,教師甄試考試當天絕對不要閒聊(尤其是教育科目),記得準備早餐、水、能量的補充。筆試錄取方面則要看清楚簡章上說明分述如何採記。
        複試部分,除了使用三摺頁,曉蓉老師還準備了國中試教利器-字卡與海報,紙卡以A4彩色紙當底,字體以標楷體,大小為110-150左右,準備紙卡可以給自己做提示,除了比較不容易忘詞外,也可以減低試教時的緊張感
        海報部分,內容可以為自己的圖片、廠商的電子檔大圖輸出或直接用廠商的海報,曉蓉老師會另外將海報上膠膜和磁鐵貼,讓它看起來更精美;複試上台試教準備則建議試教給資深老師看,但須慎選幫自己看試教的人,曉蓉老師建議找自己當初實習的師傅或風格理念與自己最相近的人,才能在聽完建議後仍要保有自己的想法、堅持某些教法
        試教安排是課程包裝以及突顯亮點,不要貪多教多,評審想看的是你是否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學生的迷思概念以及你是否能帶動課堂氣氛先備知識部分可以先看前一階段的課本,迷思概念可以詢問資深老師,課堂氣氛則是講話慢、動作大且要有互動
        在口試部分則自信而謙虛,不要硬拗,每個問題答完可以說:「以上是我個人淺見,若有不周詳之處,請各位委員指導,我將樂於改進」,口試挑對自己有利的、委員有興趣的那一部份講,而不用所有的部分。政策的問答,都以客觀角度,闡述正反方的意見,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自己的看法也要分別支持正反面,才是答得完全、表示你了解這個政策。並且最後補上「我會盡全力配合實行、願意積極參與相關研習」。
        教甄是實力和努力堆砌起來的結果,不用考前拼命練習試教,而是以前實習期間就累積一定的台風。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正向信念+堅持到底=邁向成功,就算一時沒有成功,也絕對是為未來鋪路!

***可以看看學姊在第五屆super教案獎發表的影片喔!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專欄] 一個八歲的自閉症孩子能教我們什麼事? 山姆告訴我的事心得分享

文 /黃姵瑀
        其實不論是任何一個小孩、任何一個人,他們所擁有的生命智慧,遠遠超乎我們「大人」的想像。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山姆告訴我的事」-一個心理治療師從自閉症外孫身上看到的生命智慧。山姆的爺爺是一個心理治療師,在一次車禍中造成四肢癱瘓,山姆則是一個自閉症的孩子。對於爺爺與山姆來說,雖然都有著異於常人的不同,但是這些阻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繼續做自己。

誠實面對自己,我只能原諒一點點
        山姆是一個對顏色觀察十分入微的孩子。在山姆六歲的時候,爺爺跟山姆討論身旁有個人身上穿的綠色襯衫,這時山姆指正他說「爺爺,那是『藍綠色』的才對。」
        在這事情發生之前,山姆的媽媽黛比一如往常的陪著山姆畫畫,山姆跟媽媽要了青綠色的蠟筆,但媽媽因為一邊忙著廚房裡的事務一邊陪著山姆,匆忙之際,遞了淺藍色的蠟筆過去。山姆拿到不是期望中的顏色,露出詫異的眼神,提高音調的指正媽媽。
        「媽咪,我要得是青綠色」、「你都沒有注意聽!」,媽媽急忙回說「山姆對不起,原諒媽咪好不好?」山姆想了一下,說道「原諒一點點而已」。
        山姆期許週遭的事務井然有序並且可以預期,因此一旦事情不太對勁,就會使他焦慮不安。

        或許,在剛剛的故事中,你看到了一個脾氣很差、沒大沒小的小孩,也或許你看到了一個小孩展現出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常有的症狀-固執、不懂變通,因而感到同情;但是在這段故事中,其實我們還可以多思考一下,在山姆跟媽媽的對話中,山姆說了什麼?
        他說:「原諒一點點」。
        爺爺認為除了他能自我表達令人喜悅外,更重要的是他對原諒表現出誠實的態度。

        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有天犯了一個錯,大大的踩到了自己的地雷,那位好友後來知道錯了,誠懇的道了歉並且請求原諒,這時候的你,會怎麼回答?
        「好啦,沒事了。」「原諒你啦,事情已經過去了。」「沒關係啦,我原諒你。」那如果今天再問你一次,你真的完完全全的原諒他,並且完全不在意嗎?難道一點傷痕或者難受都沒有留在心中?

        對山姆來說,拿錯蠟筆顏色是如此大的一個地雷,面對媽媽的道歉,他能原諒,但是他無法達到媽媽要求的「原諒」-完整的寬恕,因此他選擇誠實的回答「一點點而已」。
這一回,山姆要教導我們的是「誠實」與「寬恕」。

因為自己訂下的高度期望,而不快樂
        接下來,讓我帶著大家一同到豪華度假村度假。
        在出發之前,你已經把所有用的道的東西都備齊了,算準了要帶幾件換洗的內衣褲,也帶妥了盥洗用品,像是牙刷、梳子、沐浴乳等,還準備了白天要穿的輕便服裝、要去晚宴的正式服裝,以及鞋子、拖鞋、睡衣等。應該沒有忘記什麼吧?應該準備十分齊全了。
        旅途舒適且平安的抵達了渡假村,服務員親切的歡迎著各位,可是在你進房之前,服務員把大家領進了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其他旅客,以及每個人的行李箱。接待員很有禮貌的拿出一個大袋子,請大家把鞋子放進來,說是這些鞋子要大家一起穿,有需要的人從裡面拿出一雙,穿完再放回去就行了;然後莫名奇妙的又拿出另一個大袋子,這次要裝的是大家的衣服跟褲子。
        奇怪的是,除了你覺得驚訝外,旁邊的每個人都沒有任何異狀或不解,就這樣服務員親切的收走了所有東西,只留下睡衣跟個人衛生用品。

        很突兀又很無厘頭的劇情吧,書中就是這樣描述的,歡迎來到山姆二年級的第一天。

        開學前一天,山姆跟媽媽一起細細點齊了老師所列出的應攜帶物品表格,每一個物品都整齊的放置在書包中,十分有條不紊,但是就在開學那一天,老師收走了全班同學(包含山姆的)橡皮擦、鉛筆、螢光筆,書包的東西差不多都被老師收走了,山姆沒有想像過,更沒有預期到原來所有帶去的東西都是要跟全班「共用」的。

        書中這麼問道:放下自己原本的預期或者心中不切實際的期望,對大人而言會比較容易嗎?其實不管是對任何人來說,我們都帶著一些預設的立場和執著,有些來自我們的成長背景,有些來自我們的價值觀,有些來自我們天生的信念。就像山姆進去教室,我們進去渡假村一樣,眼前發生的事情,都跟我的預期不太一樣,怎麼會是這樣呢?就這樣收走了?
每個人對於世界的運作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觀點,有所堅持,但總是會有意外發生,不論是好是壞,如果我們越認為「事情應該要如何」,越會產生負面情緒來干擾自己。

快樂不是終點,請容許快樂、享受生活
        我們總是這樣祝福著別人,「祝你新年快樂」、「祝你生日快樂」、「祝你聖誕快樂」,也常常在新的一年,跟自己說,從今以後我要快快樂樂的過每一天。但是我們知道嗎?其實最重要的事,很簡單,只要我們容許自己快樂就夠了!
        快樂究竟源自於哪裡?我們常常把快樂當成是最後的終點,為了達到終點,我們認真讀書、準備考試、撰寫報告,到最後或許會問自己,現在該快樂了嗎?成為父母親後,或許會努力賺錢、忍耐家裡的丈夫妻子,擔心在外讀書的孩子,像是要扛下整個地球的重量。
        那小孩子為什麼總是可以呵呵笑呢?因為他們還沒學會如何去煩惱,對孩子們來說,成天煩惱這個、煩惱那個的很笨,只是我們長大後就忘記了。隨著年紀增長,我們不斷提高自我的要求,把很多事情看的很嚴重、太嚴重、甚至太太嚴重了,仔細想一想常顯得好笑,在孩子們眼中顯得很蠢。
        經過科學證明,笑可以刺激腦內非分泌,讓我們心情愉快、減輕壓力。笑的奧秘,勝過於此,因為他帶給每一個人都渴望的感受,那就是快樂。
        常常在跟朋友們吃飯聊天的時候,講到些好笑的話題,大夥兒笑個不停,總覺得當下心情愉快,那些吃飯前在提心吊膽的事情,報告還沒寫完、明天要上台報告、作業還有好多好多,都在當下拋諸腦後,或許是因為自己笑、大家笑,讓我們都能在當下回到最單純的時刻,就只是讓自己快樂罷了。
        不論眼前有多少令人擔心的事情,好像整個天空都要塌下來似的,別忘了容許自己快樂,每天都要笑,無論如何都要笑。因為有時候我們需要學習的,就只是笑而已。

小結
        從山姆身上,我們學到了什麼?
        首先,別忘了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學習面對自己只能「原諒一點點」之後,再慢慢的寬恕這一切。
        以及,正視自己的「高度期望」之後,嘗試放下自己的期望,面對更多元更彈性的改變。
        最後,容許自己在每天庸庸碌碌的生活中,能多快樂一些,多笑一下。
        我們不僅可以從山姆身上學到很多,其實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亮點。包含未來當上老師之後,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學生。

相關資訊
1. 給山姆的信 (作者撰寫於山姆告訴我的事一書之前)
2. 山姆告訴我的事-作者與山姆之間的溫暖互動與書籍簡介http://www.youtube.com/watch?v=PquS8LtoUiw
3.看看中學生對這本書的想法 http://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945039 
4.瞧瞧普通班老師可以怎麼面對班上的自閉症學生http://counse.cmsh.tc.edu.tw/spec_edu/document/spe_advocation/autism.pdf

[中學教育新聞] 2013/3/3-2013/3/9


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今天表示,去年試辦學習共同體已漸有成效,今年將編列新台幣2251萬元活化教學專款給70所國中。
教育部表示,今年高中免試入學,除基北區、高雄區,全國有13個招生區採單一志願、備取制,且今年要「備到滿」。
教育部今天公布最新一波「國中適性輔導列車」,台北市南門國中推「校園巡禮報告」,帶學生參訪鄰近高職五專,供升學參考。
人本教育基金會今天指控台中啟聰學校廖姓教師涉嫌毆打學生。教育部說,明天將由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吳清山帶隊,重啟調查。
教育部鼓勵學生閱讀,舉辦「家好閱讀102」活動,鼓勵班級通力合作讀完100本書,爭取圖書禮券。
救國團今天頒發十大傑出女青年獎,位於偏鄉的苗栗三灣國中教務主任方麗萍,用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幫助偏鄉孩子愛上學習,培育該校創校以來首位竹苗考區基測榜首,讓學校招生逆勢增班,吸引學生越區就讀。
建教生權益保障法修法通過後,明確規範建教生的勞動條件,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新發表示,建教生不是補充勞力,企業和學校須按照新法保障工作時間,即使因特殊需要員工必須輪班,建教生晚上10時以後也不能工作。
台北市南門國中針對學生推出多元生涯發展課程及生涯探索活動,9年級的劉佩綺嘗試過餐飲、媒體及設計等領域,發現最愛的是美術設計,將復興美工列為第一志願;8年級的張恭誠參加科學研究社後,確定自己很愛科學研究,打算朝此方向發展。
在教育部積極促成下,今年學測申請入學共有24所重點大學試辦線上書審,偏鄉地區高中老師憂心指出,並非每位學生家中都有電腦,推動線上書審反而擴大城鄉差距,更對軟硬體設備本來就比較不足的學校增添一層負擔,同時呼籲教育部全面檢討申請入學第二階段面試的必要,減輕考生舟車勞頓與報名費負擔。

瑞典教育部發布「協助失學失業之青少年重回校園或就業計畫」,目的是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及各相關單位以協助20歲以下非義務受教育的青年重回校園或進入職場的計畫。將目標訂於2024年有系統地協助更多16至20歲青年重拾書本回校園或進入職場就業。
留級制度是否應該廢除在德國已經討論已久,以政治手段強行禁止就是最好的辦法嗎?就算是不喜歡留級政策的教育專家也認為在適當的情境下應該保留一點轉圜的空間。德國下薩克森(Niedersachen)邦由社民黨(SPD)和綠黨(Gruenen)組成的聯合政府打算取消這個制度。以下是德國Koblenz-Landau大學的教育心理學教授Ingmar Holsenfeld接受訪談的意見。
德國高等教育史有了創新的紀錄,全國有250萬名在校大學生為歷史上的新高;與此同時卻也有越來越多具備大學入學資格的人寧可選擇職訓而放棄大學。
2月中旬一場教學專業會議在英國劍橋大學展開,會議特別趕在31314日國際教師高峰會議 (International Summit o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ISTP) 之前舉辦,為的是彙集各方教師意見,為高峰會議作準備。
儘管國小上課作息改革爭議持續延燒,但今年度教師資格考報考人數仍激增。全法報考國小教師資格考人數增加了57%,中學教師資格考則增加了36%。巴黎區報考人數更破紀錄地比去年增加了92.7%。整體而言,2012年報考人數為九萬四千人,今年則有十三萬八千人報名(增加了46%)。
Kylie McAuley是密西根州克林頓戴爾高中12年級的學生,根據他親身體驗過後的自述,證明反向式教學(flipped teaching)能激發起他對未來的展望,也間接肯定這新型教學法的功效和影響。
雖然美國教育部已經訂下時程,希望全國各中小學能在未來五年之內開始使用電子教科書。立意雖佳,但對於學區或學校,卻是難以負荷的沉重壓力。
南韓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44的高中職學生表示,如果能獲利10億韓元,他們願意犯法服徒刑一年以換取這筆錢。
針對體罰的問題,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科學部)在2006年度即發出「任何狀況都不允許體罰」等通函,提出「體罰禁令」。
日本的出生率在戰後第一次嬰兒潮(1947-1949年)及第二次嬰兒潮(1971-1974年)之後開始遞減,目前持續在低點,統計至平成23年(2011年)的出生率為1.39(臺灣同一年度為0.86)。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中學教育新聞] 2013/2/24-2013/3/2


教育部次長黃碧端今天表示,未來中小學推動「美感教育」,會從生活周邊開始,讓學生能實際參與、動手做。
12年國教特色招生例題 六月底前發放
十二年國教特色高中的招生命題內容至今未公布,為了讓老師更了解命題方式,台北市教育局召集各高中,要培訓相關領域教師成為「命題教師」,六月底前將全面發送例題給學生參考。
基北區免試/明星高中 更重在校成績
基北區102學年度高中職免試入學簡章出爐,包括建中、北一女與成功高中都更改比序順位,第二比序從競賽成績改為各科在校成績排名百分比,學生想拚免試,國中三年成績更重要。
12年國教 學者籲先推免學費 新課綱延後
十二年國教明年上路,由學者組成的教改論壇昨天發表新書「圖解你該知道的十二年國教」,台師大特教系名譽教授吳武典指出,十二年國教應該分項分階段實施,免學費政策可先推動,新課綱延兩年再推出,國中會考先試辦兩年。
國中模擬會考 北市家長醞釀抵制
針對明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教育部選定3月30、31日在基隆、新北市、北市(基北區)、彰化試辦國中會考,並針對會考結果進行免試分發試模擬,了解有多少學生會面臨抽籤。


基北區免試/開平餐飲退出 將獨立招生
開平餐飲學校今年退出基北區免試入學聯合招生,要獨立招生,校方有信心、也想找到真正對餐飲有興趣的人。
南科實中綠建築 日人「很震撼」
「這裡校園環境,比大阪各高中還棒!」日本大阪府教育委員會一行10多人,昨天參訪國立南科實中,看到實中教室各門窗高度降低增加採光,並將校園廢水再利用以落實節能減碳作法,更讓與會人士留下深刻印象。
桃園區高中美術班 365人報考創新高
美術班越來越吃香,出路也多元,102年桃園區高中美術班聯合術科測驗,吸引365人報考,人數創歷年新高。今年桃園縣4校美術班將錄取120人,其中有80人第一階段就可以用術科成績上榜。
愛閱讀 奧林匹亞6金學生受表揚
台灣學生代表團參加二○一二年第九屆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共摘下六面金牌,成績排名世界第一,獲獎六位學生昨天先後接受教育部及總統馬英九表揚,每人獲頒廿萬元獎金。六人共同的特點都是「愛閱讀」。
弱勢生學習網 免費補習英數
明年起國中畢業會考就要加考英聽,後年起計分,並作為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許多弱勢生都擔心考不過。由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創辦的博幼基金會,已架設十五個英文、數學及閱讀的免費學習網站。
瑞典未來教育政策發展重點應在加強基礎知識及技能上。家庭社經地位較差的學童因廢除低年級的成績評定而成為最大受害者,因此瑞典執政黨溫和黨未來的教育政策訴求即是希望能重拾小學三年級成績評量註的政策、加強教師角色及增加數學、瑞典語、英文的課堂教學時數。
京都府教育委員會計畫於2013年度實施「高中與大學研究室合作計畫」,安排高中生與國立京都大學等知名研究機構研究員共同研究。研究員將以兼任講師身分指導學生,研究領域以分子生物學、機器人工程學等尖端科技為主,研究時間擴大於寒暑假以外之平常時段,以建構全年度可學習研究的環境。
隨著新興電腦與網路科技的出現,學習與教育的方式也逐漸產生革命。Facebook、Plurk、Twitter等社群網路,以往總被視為網路社交平台,如今則已經跨足教育界,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喜歡與推廣。凱爾.佩斯(Kyle Pace),這名教學科技的專家,同時也在密蘇里中學擔任老師,正是最好的範例。
美國「全美師資培育認證審議會」(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Educator Preparation,CAEP)於本(2013)年2月15日公布一份「新世紀師資培育認證標準」(Next Generation of Educator Prepar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草案,提出師資培育及師資培育機構的相關標準及指標草案,從本年2月22日至3月29日接受各界提供建議及修正意見。
巴拉圭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日前頒布第19.255/11及28.462/11號法令,公布300所將獲贈主題教室的學校名單。該主題教室之計畫是由巴拉圭與西班牙依據「債務轉換計畫」進行合作。

臺北市立中正高中英語資優班來澳進行國際教育旅行 
臺北市立中正高中英語資優班學生乙行15人,由班導林韻安老師帶隊於2013年2月21日至27日至澳洲進行國際教育旅行,體驗澳洲文化與探索南半球自然風光,並與澳洲高中學生一同上課,親身領教澳式教學風格。
外籍生:台灣學生拚考試 卻沒目標
來自德法美國的高中生潘揚、范傑明、婕碧參加「國際扶輪社青少年交換學生計畫」,3人在國立竹北高中寄讀1年,觀察台灣學生用大部分時間準備考試,少有人思考「成為什麼樣的人」



[轉貼] 不要補習的12年國教 / 劉淑芬

文/ 新北市立忠孝國民中學校長 劉淑芬
文章轉貼來自http://case.ntu.edu.tw/CASEDU/?p=3622


12年國教將於103年上路,孩子的未來真的只能靠補習班嗎?
        在課綱與學制將大幅改變下,多元的入學方式和以往相較大不同。雖然各區免試入學大方向已初具雛形,然而其施行細節至今卻仍無定論,此種不確定性,確實讓大家憂心忡忡。
        國教行動聯盟日前舉行記者會,質疑高雄將檢定、競賽和證照等納入比序項目,導致多項檢定考試報名人數大增,大家只好去拚補習,家長轟淪為「錢坑競賽」,造成經濟弱勢家長的不安。

不看好12年國教?87%教師憂學生程度下降
        另外,雖然教育部希望12年國教鬆綁升學制度後,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多數受訪老師卻不這麼認為,台師大教育系助理教授林宜真最近發表國中及高中職老師對12年國教看法的問卷調查結果,高達87%老師認為實施12年國教後,學生程度會下降,造成「高中國中化、國中國小化」的情形。
        許多家長也認為:「不是從此不用考試,想進好高中、特色高中,成績還是要好。」家長怕孩子在校學習成效不佳,只能選擇花大筆費用將學生往補習班送。
        其實,不論外在環境與升學制度如何改變,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學習終究是不能蹉跎等待的。因此,再度回歸教育本質的探究,在因應12年國教教育制度改變的當下,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性、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與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是送給孩子一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我們追求永恆不變的教育核心。
所以在面對12年國教施行之際,學校更應該集思廣益善盡所能提供更多的教育措施及服務,以滿足不同程度、不同潛力的孩子學習需求。

教孩子釣魚的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關鍵能力
        「自主學習」強調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旁人最多只能提供建議,不能替孩子抉擇,也不能替孩子判斷什麼對他好,什麼對他不好,大人們只要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引導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有所負責。
        然而放眼望去,大人們似乎為孩子做了太多,孩子們從早到晚的學習早已被大人們(包括教師與父母)安排與決定妥當,該何時繳交習作?該何時完成功課?該何時抵達補習班、才藝班?大人們早已幫孩子擬妥一份密密麻麻的完整學習計畫,孩子只知照表超課、配合完成即可。難怪大人們總是怨嘆為何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仍不知主動學習?
        殊不知孩子們的被動學習,完全出自於我們「管的太多、教的太少」,我們「給的太多、學的太少」,我們「說的太多、聽的太少」所導致,久而久之也就剝奪了孩子最寶貴的試探學習機會!
        因此,試著引導孩子為自己的學習主動求知,認真負責,才是培養孩子終生受益的寶藏。給孩子魚吃,不如教孩子最關鍵的學習能力——釣魚的方法。

別當鬧鐘父母 握穩教養方向盤
        常看見許多直升機父母總是提醒孩子何時該完成何事?何時該到達何處?何時該學會何單元?十分在意孩子的學習表現。
        最不可思議的是,曾遇過某位國中家長津津樂道分享她的教養經驗每晚必將孩子的所有課本熟讀一遍,並畫出學習重點及摘要筆記,鼓勵孩子將她消化完畢的課程重點,滴水不漏的牢記學會,其認為此作法能讓孩子有效學習。
        當時我的確聽得瞠目結舌、目瞪口呆,原來現在所謂的「鬧鐘父母」已到了舉凡有關兒女學習之事,都到了能取而代之的地步,剝奪孩子的學習權作法,實在讓我無法理解與想像,難不成這樣的填鴨式陪讀方式要持續陪伴到兒女長大?
        學會學習不是應該是孩子們最重要的事嗎?為何學習之事反而成為父母最在意,也是最不能放手的事呢?父母們深怕一放手,孩子可能就摔得滿頭包、全身傷痕累累,似乎永遠無法再提頭挺胸、頂天立地了。
        身為直升機父母,選擇這樣呵護子女反而適足以害之,其實父母只要握穩住教養方向盤,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歡笑、一起分享心情故事、一起領略人生美景、學會欣賞孩子的一切,相信也能培養出獨立自主、為自己學習負責的好孩子。
多元適性的課程 不一樣的社團活動與學習內涵
        當家長心生是否該帶孩子到補習班加強的念頭時,其實學校應反思,是否校內所安排的課程教學與學習內涵,仍有改善加強的空間呢?
        家長放學後迫不及待帶著孩子往補習班衝的作法,無非希望能加強孩子白天欠缺所學的教學內涵與提升孩子的競爭力。然而一個家庭在面對孩子需要補習時,大人在金錢的花費及孩子在時間上的耗費,其實都相當可觀,因此學校若能於此時規劃多元適性的課程,將能讓孩子留在學校進行拔尖與補救的教學,讓所有孩子都能獲得最大受益。

教室裡也有春天 創新教學方法
        近來風靡世界的日本佐藤學教授倡導的「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其針對日本教育中孩子失去學習動機、不知為何而學,以及「從學習中逃走」的問題,提出以「學習共同體」為目標的改革做法,在日本掀起一場寧靜革命。透過協同學習、分享表達,不僅孩子們找回學習的樂趣,老師們也找到成長的動力。
        於此我發現了教師的創意教學與孩子的快樂學習成正比;教室內的有效教學與孩子的學習成就有正相關。簡單來說,透過教師的創新教學、活化教學,讓孩子於教室內的學習如沐春風,若教師能從教學過程中,引導每位孩子能成為教室中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相信教室裡也會有春天,當孩子有了學習的參與感與成就感時,孩子的臉龐就能綻放出美麗自信的歡顏。

精選許多學校之多元課程方案做法有:
(一)學科分組教學:針對學生呈現雙峰學習現象,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將英語、數學與理化學習領域實施學科分組教學,每次測驗評量後,實施組別彈性調整,以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拔尖與補救教學需求。
(二)第八節多元社團活動與補救教學:有些學校除了在學校行事節數實施社團活動外,也利用第八節課時間開設特色社團,讓學生能徜徉優勢能力的精進學習;而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開設補救教學課程。
(三)學習領域特色課程:辦理學習闖關遊戲與創意活動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實施各領域學藝賽,為學生的學習品質把關。讓領域教師充分研討校內該領域特色課程,引導學生用心學習。
(四)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可於班級中進行分組學習活動,藉由同儕異質小組的合作學習,更能喚起孩子的學習動機與成就。

        現今推動的12年國教,其主要著重面向已不單是智力掛帥,而是強調更多元的能力培養,對於與人相處的能力、領導力、學習力、以及能為他人服務與設想……等各方面的強化,應是未來的時代趨勢,此些能力並非補習班就能補強習得,而是更需要讓孩子在學校團體互動中由體驗學習而來。
        欣逢12年國教即將開展之際,為了讓孩子能成為優秀的下一代,就讓我們用心思考學校教育的可為、應為、以及無限可能。

[轉貼] 台灣補習班 比超商還多 / 林倖妃

2013-02-22 天下雜誌 作者:林倖妃
文章轉貼來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416&page=1

        12年國教,目標是舒緩過度升學壓力。然而,今年1月,台灣補習班家數創下新高,其中8成以國中、小學生為對象。下課後,孩子開始補英文、作文、音樂、美術、跳舞……。

【為了明星高中  補PISA】
        PISA是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的簡稱,為OECD發展的跨國調查研究。每3年1次,針對15歲學生,評量他們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這可能是台灣的教育「奇蹟」之一。為了因應12年國教,2012年,基北區的明星學校首次實施「特色招生」(不開放免試分發名額,以吸收菁英)。考試內容可能是閱讀理解素養、數學素養兩科,題型與PISA類似。
        消息才傳出,以考上明星學校為號召的「PISA特色班」,立刻應運而生。然而,「過度升學壓力」,舒緩了嗎?學生下課後的補教產業,蓬勃發展,或許給了答案。「補習班的存在,和政府政策有絕對關係,」擔任台北市補習教育事業協會總幹事20多年的張浩然,看盡起起落落。

【升學補習班  跟超商一樣多】
        根據教育部委託統計,今年1月,台灣的補習班家數創下新高。立案共有18956家,升學文理補習班則有10626家。其中,8成的招生對象為國中、小學生,逼近3大超商總數的8900家。光是2012年,升學文理補習班,就比前一年暴增近600家。升學補習班和超商數量並駕齊驅,正是另一個台灣教育「奇蹟」。
        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總會前總會長張萬邦預言,未來只會增加、不會降低。「升學管道多元化,家長對制度愈來愈搞不清楚,乾脆交給補習班,」一輩子投身補教的張萬邦認為,因為少子化,對教育的需求更精緻化。補習班的角色也在轉變,不只教學生,還要服務家長。
        學生花在補習的時間,愈來愈多。8年級學生方南坤,說起他「超忙」的寒假生活,除PISA特色班、複習7、8年級課程的寒訓戰鬥營,還有理化、數學和英文。一週補5天。家住新莊的方南坤,未來一年,都將繼續過著早上6點出門上學,下課後轉戰台北西門町、南陽街,補英文、數學、理化和PISA到晚上9點的日子。等他搭車回到家,通常已經是10點半。

【外語、才藝班  狂飆逾千家】
        事實上,外語和技藝類補習班數量,同時狂飆,為台灣教育「奇蹟」之3。外語類達到5069家,為10年前的2.38倍。技藝類則是3141家,也是10年前的2倍以上。
        在各色各樣補習班中,以國中、小為招生對象的家數,就佔了高達8成。「升學補習班的家數雖然多,但受到景氣和少子化衝擊,近年每家招生數量都在萎縮,」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總會總會長劉至剛,一家家蒐集招生狀況,發現每家都少約1成五。
        「人民對教育缺乏信心,才會導致補教產業愈來愈擴大,」從補教起家的劉至剛,一針見血。教育政策反反覆覆,造成民眾惶惶然,訴諸課後補救。12年國教,是否可以挽回人民的信心?這不只攸關教育,而是國家更長遠的競爭力。

[專欄] 從補習的動機,看學校之不足


文/ 陳冠甫
  
        近來,大多的教育議題都會和「補習」的因素牽扯上關係。「補習」漸漸被視為是生活上必需之支出;是家長對於教育態度的衡量標準;是學生建立人際圈之重要場域。
        補習被視為是在學校正規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外的補救學習,或是增進個人技能的不二選擇。立志成為老師為的我們,除了意識到這個狀況之外,或許可以更進一步思考「補習」與學校、老師以及正規教育之間的關係。
        補教市場在今年立案之家數達到有統計以來的最高點,而其中又有八成左右以國中以下之學生為其服務族群(天下雜誌 516期,20130206)。這或可說明,目前社會上對於補教需求旺盛,筆者在此以需求面上思索了一些可能原因,逐一討論這些對於補救教學需求的產生與正規教育互動的關係。

補習是出自於對教育制度之不安全感
        台灣過去標準化、公平的教育篩選,一直是社會流動重要的管道。然而,近年來教育改革,並不是所有民眾都能充份了解其內涵。對此,許多家長產生因不了解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因此無助之家長只好求助於補習業者,希望能掌握更多的資訊。這在補習業者的文宣中可看到不少蛛絲馬跡。
        但是,在過去台灣或是美國的研究中。子女認知層面之成就,往往和父母之背景高度相關,而和父母做了什麼事無關(Coleman, 1964)。因此,對於補習是否真的能夠對升學有所幫助不得而知,甚至可能從相關研究中得到不相關的結果。但是身為正式教育的官員、教師,或許可以從目前的現象中學到,將教育政策能用淺白的語言讓大多數民眾了解,而且資訊流通的公平是今後該努力的方向。

補習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學習資源
        在這多的研究之中,發現學校教育有助於消除不同背景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Downey, von Hippel and Broth, 2004)。而學生展現出來的巨大差異多是在寒、暑假學校沒有提供教學時所累積的(Alexander, Entwisle and Olson, 2007)。為了追上領先的同儕們,有不少學生(或只是他們的家長),會希望能在課餘或是寒暑假彌補自身學力之不足。在資源良莠不又不是每個人均有足夠能力的狀況下,補習班便是顯而易見的選項了。
        補習班能提供多樣且個人化的服務,這的確是學校莫及之處。但補習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經濟能力負擔。此外,提供良好的學習資源本來也就是學校成立的目的,因此為了獲得教育資源而去補習,這對於正規教育系統而言有很多值得反思之處。在學校教育的立場,可以從寒、暑假的作業規畫;返校日時的確實查核;使用電子資源或是電子軟體掌握學生狀況或提供學習機會。而於課後或是課餘時間,學校確實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可能。在平日也可以透過家長會或是家長問巻來了解學校之不足,且思索可以從哪裡改善學習資源的問題。

補習是出自於對學校之不信任
        遺憾的是,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學校裡可得到良好的照顧。有不少學生在學期間受到霸凌或是老師漠視。在這種狀況之下,補習、請家教就變成現在體制下解決問題少數的替代選擇。學生以及家長除了被學校教育綁住的時間所困擾,更得煩惱該如何得到本應於此學習之知識。
        針對這一方面,除了老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學生之間的資訊互動。而或許對於老師、學校之評鑑也是實際的方法。我們根據法令將學生收於此處學習,是對於受教權之保障,而不該因為技術上的問題使得福利變成處罰。

補習是為了充實自我
        除了以升學為目標的補習之外,也有許多人會為了自我提升,而從補習班學習到各種技能。這也的確是補習行為中較積極之處。這對於學生自身的能力,或是能帶給學校、同儕之間的相互刺激都有許多正面的地方。
        在學校方面,應該要教導學生如何選擇安全的補習班並且從中獲得知能,並適時提供舞台讓學生發光發熱。而強調學校特色的今日,學校並不是完全無法在這一塊著力。

補習是為了滿足人際網絡之間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補習這件事往往除了經濟能力或是學習需求之外,還受到了人際網絡之影響。現在社會將子女送入補習班或是好學校視為父母之必需。而補習班內風趣的老師以及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們,也都滿足了不少人際需求。然而,在近來台灣的研究中發現,補習的中學生中,其去補習班的意願其實和他補習後成績的進步呈現負相關 (關秉寅,李敦義,2008) 。這個值得玩味的結果或許可以讓人再進一步地去思考,補習不光只是為了使成績進步,還有其社會結構的意義。
        雖然這方面並不是學校所能有直接改善的可能,但是只要能在學校提供快樂且有效率的學習環境,即達成教育機關在這方面義務了。而於家長之間也有許多對於學校老師或是為何要去補習的情報流傳,若能利用家長會等收集情報,對於任教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補習是為了安置子女
        許多家長並沒有時間能夠照顧子女,所以將子女安置於補習班內便是一個能夠放心的選擇。而在這方面學校其實可以調查學生這方面的需求,情況允許的話統一提供服務。這對於家長學生而言或是一個經濟且安心的選項。而也可以拉近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小結 
補習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且補習在台灣已成為了全民運動。在今年甚至更將有補教業的股票要公開發行。然而以學校老師的立場而言,這種情形的確蠻令人尷尬。
民眾對於補教的熱衷或也可以代表民眾的需求並無法在學校之內滿足,才會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學習管道以免落後於他人。因此從民眾對於補救之需求面來討論學校是不足之處,可以藉此找到學校教育是否真有其不足之處並可以加以討論解決之道。
身為一名教師,雖然對於教育體系能做的改變不多。但是藉由以上的討論,或可從中找到身為一個老師可著力之處。並且加以反省自己的不足,並且等待時機修正目前的狀況。
而補習的動機並不僅限於以上幾點,大多數的人也多少有補習過的經驗。當初補習的原因,也都出自不同考量。或許大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立場,思考出屬於個人不同的見解。而另一方面,補習業者和學校之間互動的方式,也不是一味的對立,不論在檯面上或是檯面下都有許多複雜的交互作用。
但無論如何,身為一名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除了反省自身不足之外,對於補習也應該以學生的利益提供中立的建議,讓補習補出好的成效,補在對的人身上,而不會因為抓錯藥方或是走火入魔。


延伸閱讀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補習數學有用嗎?一個「反事實」的分析> (關秉寅、李敦義)
2008 12 台灣社會學刊 41 97-148
天下雜誌 516期,20130206
Alexander, Karl L., Doris R. Entwisle, and Linda Steffel Olson(2007). ‘Lasing Consequences of the Summer Learning Gap’,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2:167-180
Downey, Douglas B., Paul T. von Hipple, and Beckett A, Broh (2004). ‘Are Schools the Great Equalizer? Cognitive Inequality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and the School Yea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9(5): 613-635

Archive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