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活動] 三芝營需要你!


教育學程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第五屆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的總召外文系四年級莊亞茜。

          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聽過教程每年暑假有個“三芝營”的活動,但是我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活動不單純只是到國中帶營隊遊戲,多數時間我們會更像一個正式老師,幫學生上課、批改聯絡簿、處理班務......。透過史懷哲計畫,我們能夠進到教學現場、接觸學生,甚至累積相當的教學經驗,我相信,對於教育學程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經驗。

          既然三芝營和一般營隊的性質不一樣,那麼我們大老遠跑到北海岸做些什麼事情呢?

          基本上,三芝營每天的時間分配分為上午9:00-12:00(正式暑期輔導課程)、中午12:00-14:00(視導會議)、下午13:00-15:00(社團活動)。而我們會有的第一個身份就是上午正式暑期輔導課程的授課老師,每位參與的同學都需要自行撰寫教案、準備教材、上台授課、批改作業;接著,可能有同學想要擔任班導師的工作,學習班級經營的相關技巧;最後,則是成為下午社團活動的授課老師,開設多元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探索機會。此外,上午每一堂課都會有三芝國中的正式老師進到班級觀課,並於課後給與授課老師相當多寶貴的建議,同學們除了可以利用下課時間與三芝國中的老師討論以外,三芝國中的主任、老師們也會願意天天在中午用餐時間和同學們召開視導會議,共同討論當天上課情況。

          總括來說,我們是以"正式老師"的身份到三芝國中上課,而不是“一群營隊大哥哥大姐姐”到三芝國中帶營隊遊戲。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提供同學一個“練習當老師”的機會,不管過去你對於教師這個工作的想像是什麼,當你真正進到實際的教學現場後,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想法和感觸。

          第五屆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的營期訂於2013.07.15-08.02,共三個禮拜。服務地點在新北市立三芝國中。營期間大家會一起住在淺水灣附近的民宿,每天搭公車只要花十分鐘就能到三芝國中上課,而且教育部會提供住宿、交通、教材、部分餐飲補助,並於營期結束後頒發服務證書,同學不需要擔心活動費用的問題,但是為了維持團隊在營期間正常運作,我們會跟每位參與的同學酌收1000元保證金,在活動結束後,將全額退回

          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將將個人資料依照下方格式填寫完畢後,寄至chien0107uj@gmail.com,報名日期從即日起到2013.02.28截止。

【報名表格式範例】
姓名:莊亞茜
系級:外文四
科別:英文科
電話:0972502613

*考慮到營期間可能需要綜合科同學支援主科教學,請綜合科同學
在報名表上註記主科教學的意願排序
ex: 主科排序:(1)物理(2)數學(3)生物(4)國文(5)英文

如有任何相關問題都歡迎同學們提出喔:)

總召莊亞茜0972502613
chien0107uj@gmail.com

[活動] 期末聚會小卡及徵紙條活動分享

        台大教程學會希望不只是能幫忙學生解決修習教程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更希望能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增進彼此的感情、加強不同領域背景的交流互動,至於教育學程小報不僅是想要分享一些教學消息和紀錄學成活動,也很期望有多一點同學的參與分享,有了多元的想法才會讓這個平台更熱鬧、發揮集體的力量。
        如果你們也有什麼想要跟國高中生說的話,或是到了期末有什麼想和學會、老師、其他同學說的話,也可以留言在這裡喔。

[想要跟國高中生說的話]

>>>豐富的熱情要好好用在燦爛的地方。

>>>一顆穩定的心猶如一座小小寂靜的湖泊,只有天光和雲影在此倒映,朝曦和晚霞總愛與它對話,那是一種寂靜的繽紛,即使帶著它走入人群,亦然。遂以為從此可以靜度此生;然而,自認為是事實的,竟只是自編的神話,而你們,就是打破神話的人。 (沈大可)

>>>我在你們的年紀時(呃好倚老賣老的開場白)對未來種種會感覺迷惘,然而現在我算是確定了一定程度的未來,迷惘卻沒有減少太多。恐怕迷惘、懷疑在人生的過程中會一直存在;選了科系、找了工作、結婚之後還是會有新的迷惘出現。所以注大家都可以恬適的擁抱它而生活喔。 (賴彥慈)




[期末聚會小卡]

感謝在德國相遇的朋友們
讓我忘卻了大三大四的不愉快
還有替代役的朋友與認真的學生們
讓我在忙碌中也完成了某些理想,
謝謝世委,祝你永遠幸福
謝謝柏宏,希望你有很棒的聖誕禮物喔!
---------------------------
感謝修外教概的同學們的批評與鼓勵,
在許多方面都幫助了我成長,
謝謝認真的組長荷婷,
謝謝東樺和宜臻在忙外文之夜之餘還花許多時間一起討論細節,
謝謝翊安在我第一次試教大失敗後鼓勵,
祝你們聖誕快樂
by 志強
---------------------------
相信自己
相信生命
相信現在
相信回憶
相信明天
相信愛!
2012.12.22
---------------------------
願新的一年
延續舊的溫暖+嶄新的奇蹟
每個人都是生命的魔法師!
2012.12.22
---------------------------
2012很快就來到尾聲,
雖然不免跌跌撞撞,
但也許對身邊的人事物都會更加珍惜吧:)
感謝每個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是你們帶給我成長的機會和進步的助力,
希望我們都可以用更大的勇氣和毅力面對未來,
過得更幸福、更快樂!!
也祝福教程學會越來越好:)
2012.12.22
---------------------------
祝福
教育學程的同學們在未來新的一年裡都能有個全新的開始,
達成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
Merry Christmas& Happy New Year~
by孟寰 2012.12.22
--------------------------
臺大:
在臺大已經第七年了。
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大一新鮮人到現在碩二。
經歷了很多也看到了各種的不同。
感謝臺大給我的一切。
未來我也該做些事回饋社會。
by郁唐 2012.12.22
--------------------------
Dear 學會17th :)
謝謝你們的努力!!
一起經歷了這些大大、小小的活動,
夏天的尾巴一直到了冬天的現在都有你們的協助和幫忙,
相信明年的我們可以一起度過更好的四季,
一起走過都有彼此在身邊,ya!!
by 呵呵
--------------------------
感謝上大學以來幫助過我的朋友、師長,
還有父母親。
希望明年若有機會出國唸書,能一路順心、平安。
by文臨 2012.12.22
--------------------------
謝謝大家使我的2012年充滿“故事”
難忘的、溫暖的,填飽靈魂~
by小魚蛋:)
--------------------------
謝謝所有我愛的、愛我的、可愛的、可念的家人、朋友、師長:)
我何其有幸......
by張小魚
--------------------------
謝謝本屆教程所有幹部如此用心、努力!
你們超棒:D辛苦了:)
聖誕快樂 新年快樂
--------------------------
今年發生了好多事噢
生上大二、參加宿營、接觸了很多新事物、新的朋友,
雖然也有沮喪難過的時候,
但身邊有一些好朋友,還有家人和球隊的支持,
總歸來說是很棒的一年呢!
聖誕快樂:)
2012.12.22
明年要更好喔!
--------------------------
2012年就要結束了!
今年依然也發生許多事情,
讓自己更加成長,
也更了解和享受屬於人生的價值所在。
明年要再接再厲!加油喔~
--------------------------
大三了,在臺大遇到很多很棒的老師,不管是在系上還是在師培中心。
這一路上真的很感謝所有老師,
祝你們聖誕節、新年還有天天都快樂!
--------------------------
我是教程的新生,(雖然是大二:))
以前很抗拒“老師”這個行業,
但經過這學期的洗禮,
感覺“老師”這個名詞,
在我心中有了轉變,
「付出」這件事的感覺真的很棒,
感謝一路以來一直包容我任性的爸媽。
BY 匿名
--------------------------
感謝今年課業上的好組員,
一起完成了好多崩潰的報告:)
感謝球場上的好partner,
我們打了很多好球,
完成了籃球夢:D
未來繼續加油努力~
Love U all !!
--------------------------
感謝這一年來所有我愛的人以及愛我的人,
在今年這個時間點,
心中充滿了溫暖的感覺。
希望未來可以過得更美好更充實。
Merry Xmas
--------------------------
For everyone~
All Pass This Year!!!
by Orange~
--------------------------
To~教程綜合科
希望明年午聚的人會更多,
大家能更緊密!!!
我們的進步空間還很多
聖誕快樂!!!Fighting~
--------------------------
Dear教育學程:)
謝謝妳給我機緣,認識好多志同道合的夥伴,
讓我在未來有機會去做有意義的教育工作。
又走過了一年,願明年的自己懷抱不滅的熱情繼續努力!
加油加油!
--------------------------
歲末感恩party超棒!!
2012.12.22
--------------------------
感謝12/21沒有世界末日
祝福大家新的一年都能達到目標、完成夢想
Happy New Year!
--------------------------
謝謝學會的幹部,因為有你們才使我擁有這麼美好的一個學期,
也從中學了很多很多,或許我不是一個很棒的領導人,
但生命卻因為妳們而更完美:)
by創譯
--------------------------
2012年是個充滿驚喜的一年。
2012年,我和一群很棒的朋友一起完成了很多事情!
願我們能在2013年實現更多夢想!
祝大家新的一年事事順心:)
by亞茜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專欄] 臺灣的教育制度之如何解決升學壓力/綜合高中篇


文/柳宇承、巫佳蓮、洪雅莉、許智瑄、黃可恩
[ 綜合高中篇 ]
        我國高級中等教育階段之普通教育及技職教育原有交流不易且過早分化、學生缺乏適性發展等缺失。因此,在1996 年12 月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建議推動綜合高中(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CHS)做為高級中等教育的改革重點。我國自1996學年度起開始試辦綜合高中,並在1999年正式納入高級中學法。實施綜合高中的理念主要可如下:(一)融合普通科目與職業科目為一體。(二)透過統整、試探、分化和專精的過程,以輔導學生適性學習。(三)具學術傾向、職業傾向和性向未定的學生,均適合就讀。
綜合高中之特質
(一)延遲分化
「高一統整、試探;高二試探、分化;高三分化、專精」的課程規劃,配合學校的性向輔導,學生至高二時才依性向、志趣自行選修課程,高三時則專精於某一個或某些學程,這種學制比較合乎教育心理學原理。
(二)尊重學生選擇
將學習選擇權留給學生,學生得依個人意願及性向選擇各種導向學程。
(三)多元選修
融合了高中及高職的課程。高一的時候培養基本能力,同時協助同學自我瞭解並培養興趣;高二以後,你可在學校提供的課程中依自己的興趣及能力、升學(普通大學)或升學與就業(科技大學)需要,選修適合的課程。
(四)適性的輔導課程
普通高中著重升學預備,職業高中著重就業預備,而綜合高中則兩者兼重,故在課程設計上,非常重視生涯教育與選課輔導,以協助學生規劃自己的生涯,及指導其選課。
 綜合高中之現況
根據100學年度綜合高中校數統計表,可看出目前有115校有學生,107校有招生(附錄一)。由於政策及經費補助誘導,私立學校積極辦理綜合高中;而公立學校限於師資結構,辦理意願不高。惟綜合高中是為有能力升學的學生而設計,私立高職大部份學生畢業後傾向就業不適合辦理綜高,形成該辦的學校無意願,不該辦的學校卻又積極辦理。綜合高中的學制定位以及與高職的比例宜再詳加評估。
 綜合高中辦理學校實施問題之探討
(一)課程未做整合,不易達到綜合學習的目標: 高中、高職及綜合高中三種課程未做整合,綜合高中仍在原來“科”或“類組”的架構下運作,很難達到綜合學習的課程目標。
(二)受考試決定升學觀念之引導: 因為課程與教材的缺乏,無法將綜合高中納入出題與測驗之考量,在考試影響升學的觀念與家長壓力下,學校授課上必須依附原高中、高職之課程系統,使綜合高中無法得到正常發展之基石與助力。缺乏綜合高中多元化學習型態的升學管道,使綜高的畢業生必須與高中職學生於大學聯招及四技二專聯招中競爭,不利於綜合高中未來之發展。 
(三)師資轉型之困難: 綜合高中是課程的改革,彈性課程必須要有適切之師資與予配合,過去對於師資轉型進修並沒有一套整體性之規劃,使師資轉型在運作上不夠順暢與完善。 
(四)部份科別面臨存廢考驗:一般高職職業類科數目多,如此在轉型綜合高中後,雖可提供學生較多樣的選擇,然而卻也常因學程開設太多,學生又以學術學程為優先選擇,再加上各類科的就業市場冷熱門程度之差異,而致部份科別選讀入數不足,無法順利開設,因而面臨類科存廢的考驗,而這也正是部份高職職業類科老師,強烈反對辦理綜合高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高一不分流及試探選修課程不盡理想: 學校在高一,特別是高一下學期應實施學程試探,安排若干課程試探選修,但有些學校顯然有「準分化」的情形;在高一下即有學程分化情形,與綜合高中之原有理念不符合。

[專欄] 臺灣的教育制度之如何解決升學壓力/十二年國教篇

文/柳宇承、巫佳蓮、洪雅莉許智瑄、黃可恩
[十二年國教篇]
        十二年國教主要處理的問題為『入學管道』與『學制分流』,意即透過改變升學體系,緩解過去升學所造成的不良學習方法,落實適性揚才的理想。
        現行入學方法分為『免試入學』及『特色招生』兩項,特色招生為經教育部評鑑為優質之高中、高職及五專,學校為發展特色課程,例如自然科學、語文、社會學科、藝術、音樂、體育、商業、工程及餐飲等,以班級為單位向主管機關申請,經核定後才可辦理特色招生。
        每年5月先辦免試入學,每年6月再辦特色招生。免試入學辦理時間早於特色招生,是為鼓勵學生依個人的性向、興趣及能力,優先以免試管道進入高中、高職或五專就學,讓學生能及早決定就讀學校,可減少準備特色招生的考試壓力。依我國國情,如特色招生先行辦理,多數學生將可能競先參加特色招生考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為舒緩學生考試升學壓力的目標將無法落實。
        在現行方法下,學生須先放棄免試入學錄取資格,才能報名參加特色招生考試,避免教育資源和招生名額的浪費。而假使特色招生沒有被錄取,學生可逕行選擇未額滿的學校登記入學,學校不再辦考試或甄選。目前高中、高職及五專的招生名額已超過應屆國中畢業生總數。因此,國中畢業生想要升學高中職及五專一定有學校讀。國中學校須對學生做好升學輔導,協助慎選入學管道。
        另一個引起廣泛爭議的,便是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除各級縣市政府的比序項目不一以外,項目能否實現社會公義之初衷,也令許多人士懷疑。多元評量方法,勢必讓弱勢家庭更難以與上層階級的家族競爭,市區的老師也勢必比鄉鎮老師更清楚該如何滿足比序項目的需求。
        如果採計學校段考成績,可能會讓學生學業壓力更重,而非減輕。
        台灣省教育會在2007年公布一份關於十二年國教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全台一萬多位受訪基層教師中,有六成認為十二年國教無法紓解學生的升學壓力。更有高達六成七的教師表示,該政策無法破除明星高中的迷思。更有超過五成的基層教師表示,十二年國教無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對於明星高中與升學方式的困惑正是造成此結果的主因。
        在目前少子化的趨勢下,高中與高職入學名額已經可以容納所有國中畢業人數。因此,免試入學的問題仍在學生、家長與社會大眾對名校的憧憬。此因著名的高中職校,人數較多,學校規模較大,在經常門的費用占有優勢,且不乏高社經地位家長與校友給予學校經濟的支援。凡此種種,皆成高中高職名校的共同優勢,無怪乎國中生升學壓力無法減少。
        政府要做的並非廢除考試,因其仍為目前評定學科能力較為公平的方法。政府要做的應是縮短各校間的差距,願意拔尖的學子,讓其努力考上名校。願意繼續讀書但考不上名校者,社區高中與高職也是個好選擇。家中經濟能力可負擔的,就自行負擔。家中經濟無法負擔的,循著國家的補助方式來申請,暫時沒有意願升學的,等到察覺需要再補充知識時,國家可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構讓其持續學習。

[專欄] 臺灣的教育制度之如何解決升學壓力/發展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學府

文/柳宇承、巫佳蓮、洪雅莉許智瑄、黃可恩

[發展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學府]
        特色高等教育學府可使有心接受不同型態教育的民眾,滿足學習的需要與終身教育的需求,並應設計良好的相互轉學制度,使學生適性發展。近年來相關改革措施1施行如下:
(一)專科學校升格技術學院: 1996年,遴選績優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之後,專科學校紛紛改制。未來可以預期除了由護理職校改制而成之護理專科學校外,所有之專科學校都將改制為技術學院。
(二)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 為因應未來科技整合及科技人才培育需要,1995年底,教育部方案中即提出「輔導技術學院增設人文等相關學院,仿照日本技術科學大學名稱,將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朝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構想。自此,科技大學在台灣快速成長。
(三)高等技術進修教育體制之建置: 自1980年代以來,職業進修教育從中等職業進修教育轉移到高等技職進修教育,一方面配合產業升級,一方面擴充高等教育的機會,確定了「工作-進修-工作」的進修體制,積極擴充進修管道,提供在職人員進修的機會。其中以以下幾項措施最為具體:
a. 大學附設二年制技術系在職進修班。
b. 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成立進修學院。
c. 設立「在職班」、「在職專班」。
以上推廣教育為有心終生學習的人們提供了學習管道,相當於諮議書中所提及新設社區學院,發揮教學、技術職業教育、服務社區等功能,容納有心接受不同型態高等教育的人口。
(四)空中大學實施開放教育:
現今國立空中大學自民國八十六年起實施免試入學,主要目的在於提供成人進修及繼續教育,教學方式以遠距教學為主、面授教學為輔,透過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管道播送教學內容。修滿畢業總學分數並符合畢業資格者,授予國家認可的學士學位。
(五)各類高等教育學府之間應協商設計良好的制度,使學生得以視需要相互轉學。 高等教育現今轉學機制為轉學考試。對於想念其他間大學或者被學校二一而退學的大學生而言,可藉由轉學考試進入其他間大學就讀;對於想念大學的技職體系學生而言,此為插大考試,兩者僅是名稱上有所不同。大學轉學考試的難度,轉學考試的難度差不多介於大學聯考及高普考兩者之間。轉學考試的錄取名額每年不同,且轉學考試不同於大學入學考試採用統一聯招形式,由各校自行於每一年的暑假期間舉辦,考試形式與研究所考試大致相同,各校、各系所的錄取率也各有不同。
現況之正面評價

(一)技專校院的軟硬體建設確實有大幅的改善。 由於專科學校能否改制將決定學校的競爭力,尤其當改制的學校逐年增加,對於未獲准升格改制的學校壓力就越大。因此學校就必須儘力符合教育部所設定的改制條件。包括校地的擴充、校舍的增建、設備的充實、師資的改善,學校所展現出來的積極度,都是在過去幾十年所未見的,學校師生也因此獲得更好的教學、研究及學習的環境。
(二)技職教育在國內社會的評價逐漸提高。 在建立技職教育的第二條國道的政策下,目前技職體系的大學校院數量已經超過一般大學校院,以95學年度全國147所大學校院中,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即占了77校。技職體系學生的升學機會已經不遜於一般教育的體系,因此學生在選擇升學進路時技職教育未必就成為次要的選擇,尤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後,技職教育若能強化其實務教學的特色,對於畢業後的就業也許更具有優勢,而更能吸引學生選擇接受技職教育。
(三)加速國內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國內高等教育過去一向以學術為導向,重視研究,並強調以單一的標準作為衡量績效的指標,在制度的設計上重視公平性,在資源的分配上強調平頭式的分配。由於大量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的設立,這些學校在其過去發展的背景、學校發展的特色、課程的設計、學生的來源、與產業的互動,甚至整體校園的文化上,都與一般大學有所區別。這也加速國內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讓高等教育與社會產生更直接的互動。
現況之負面評價
(一)對產業人力供需產生重大衝擊。 過去技職教育體系在國內產業發展過程中扮演技術人力提供的重要角色,隨著技職教育升學的暢通,高職教育不再以就業為主要的目標,反而有大多數的學生以繼續升學為目標,高職教育也逐漸偏向以升學為導向。使得國內基層技術人力的供給產生斷層現象。另一方面過去在中層技術人才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專科教育,也因專科學校大量的升格改制而快速的萎縮。到95學年度國內高等技職教育體系的在學學生中,專科層級的學生人數所占比率已經低於25%(81學年度時高達95%),且明顯的仍在持續萎縮中。
(二)導致社會批評大學教育素質的低落。 由於大量專科改制技術學院,使得許多過去無法進入大學的高職畢業生現在進入了技術學院就讀,平均素質必然隨之降低,社會上因此而質疑大學教育的品質低落。另一方面,雖然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後大量增聘優質的師資,但多數增聘的師資強調具備博士學位,自國內外名校畢業,往往以其過去的學習經驗要求學生,而不暸藉這些學生過去學習的背景與基礎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挫折感,學習的成效也並不理想。

        整體而言,暢通技職教育的升學管道,是在國內民國80年代教育改革潮流下必然的發展趨勢。透過專科升格改制的策略來達成此一政策目標,也是在各種現實條件考量下必然的選擇。誠然在短短10年當中幾乎讓所有專科學校升格改制為技術學院,是否改變的速度過快,以致影響國內產業人力的供需調節以及降低大學教育的品質,是可以再做更深入的檢討評估。但這也對於國內技職教育的發展及技術人力培育素質的提升帶來新的契機,重點就在於如何確保這些升格改制後的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能維持既有強調實務教學的特色,進一步提升所培育人力的素質,而不是成為二流的一般大學校院。

[專欄] 臺灣的教育制度之如何解決升學壓力/推動多元入學

文/柳宇承、巫佳蓮、洪雅莉許智瑄、黃可恩


[推動多元的入學制度]
        傳統大學聯招自民國四十三年實施至民國九十一年為止,共計四十八年之久。
        民國九十一年,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的架構,係為先前試辦的「推薦甄選」、「申請入學」及「聯招」融合而成,並區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甄選入學制」,包括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第二類是「考試分發入學制」,係藉考試階段、考科、成績採計及分發方式,分為甲、乙、丙三案,由大學各系擇一而行。
        雖然「甄選入學制」與「考試分發入學制」改變了過去單一的聯招制,為高等教育入學制度的一大創新,然而也衍生諸多爭議,教育部為回應這些問題,提出九十三學年度的改進方案主要變動如下:
(一)甄選入學制:將民國九十二年實施的「推薦甄選」和「申請入學」兩種大學入學方式簡化為「甄選入學」,兼顧「推薦甄試」特殊取才精神與平衡城鄉差距的理想,以及「申請入學」的招生彈性。
(二)考試分發:將原有甲、乙、丙三案整合為一案,大學校系可採學科能力測驗作為檢定的標準,並採計3-6 科指定科目考試(含術科考試成績)成績。


多元入學衍生爭議
(一)大學多元入學管道過於複雜: 每一種入學管道的考試科目、成績採計方式均有不同,也增加學生、家長了解新制的困難度,民眾有如霧裡看花,反而把心思花在研究制度,而非學習上。
(二)產生多錢入學的現象: 大學多元入學雖然提供更多的入學管道,但也增加考生報考時的花費,包括:簡章報名費、車馬費、住宿費等等,林林總總的開銷加起來,對於家境貧困的家庭皆是不小的負擔,許多人質疑多元入學只是多「錢」入學,使得多元入學被貼上負面的標籤。
(三)產生多元補習的現象: 在多元的入學管道中,家長為了增加孩子的競爭力,除了補習考試科目,甚至送到才藝班以培養多元智慧。根據民意調查六成五的考生都認為新制實施後,壓力比聯考還大。
(四)甄選公平客觀性遭到質疑: 教育部對於甄選過程未訂定標準化的作業流程作為參考,而且校系的作業過程也未公開化。在甄選入學的第二階段多半有口試或資料審查,評分較具主觀評斷,再者,某些校系的口試或資料審查的成績佔總分的一半,有些甚超過一半以上。在甄選過程中,因為這些不客觀因素,引起人情關說、特權介入的爭議。
技職體系相關爭議
(一)五專、二專是台灣產業剛起步時,許多人為了早點投入就業產生出來的一個制度,畢業的時間是在大二的時候,拿到的學位是副學士。而現代社會教育跟就業需求已經改變,
總諮議報告書也提到家長願意拿錢讓學生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如何暢通技職升學管道,避免許多重考、插大的情況出現,為一個可以討論的課題。 
(二)從總諮議報告書來看,技職體系中,部分高職要綜合高中化,而剩下的五專或較專於某領域的高職會成為少數且精緻的技藝高中。現實看來,技職體系持續縮水,專科學校紛紛改制為技術學院,理論上五專的確有待轉型,但五專唯一的升學管道(二技)卻關得比預期更快,使五專生失去了取得學士學位的機會(畢業僅是副學士)。
(三)為解決技職體系在精緻化過程中過度縮水的問題,政府提出了產業攜手合作計畫,以及五專「五加二」免試升學計劃,五專精英班等產業職訓進入教學的政策。技職菁英班的爭論性話題較少,個人認為是因較少競爭及升學壓力的原因,現實中較能落實適性學習,真正有興趣的才會來讀,但也有不少是暫時讀五專、高職,最後再去重考或專四插大。
(四)課程延後分化產生的問題是,要大考了才發現自己比較喜歡動手做或純學術。可考慮多開放技職與普通大學名額互通,讓多一點技職學生可進普通的大學,高中生可進技術學院。現在唯有技優保送、甄選、繁星計畫,有幾間普通大學開放名額給高職,剩下的則要自行報考學測、指考去跟普通高中升競爭,而五專則剩下轉學考插大這條路可走。多開互通名額,減少因升學競爭壓力,達到名副其實的條條大路通羅馬。
(五)從高中、職的升學管道可以發現到教育部開放多元化的升學管道給高職生就讀,但是高職生卻必須加強高中的普通科目才有能力與高中生角逐這些名額。普通大學開放給高職生的名額,要求以大學學測的成績去申請普通大學,而高中生只要拿大學學測的成績,便可申請四技科大;表面上看起來想是給了高職生更多的入學機會,但是實際上卻是給高中生更多元的升學管道,對高職生並沒有什麼幫助。目前教育部應該要改革這項缺失,例如:普通大學開放3個名額給高職生,且可以透過統測成績申請,但這些大學可以將入學標準提高,讓高職生憑實力進入,而不是逼迫高職生去讀高中生的課程。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活動] 臺灣學習之旅--“意外的經驗,嶄新的體驗”


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 華研會會長 卓玲涓

        12月8日午夜,踏著愉悅的腳步,登上了從新加坡往臺灣的班機。在旅途中,我們有說有笑,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我,不僅是第一次踏上臺灣這片國土,更是第一次帶團跨國交流。心中滿是期待,更是激動。
        臺灣學習之旅是我們期待已久的探索之旅。此次的探訪,不僅讓我們更加了解臺灣的教育制度、風土民情、文化修養,更令我們感到高興的是--我們認識了一群熱情、積極分享交流的朋友。雖說大家彼此是首次碰面,相處的時間亦不多,但我們依然深深感受到了臺灣人的熱情和高度的修養。
        不同的國度,從相遇、相識,至相知,是一種難得的緣份。非常感謝創譯和亞茜此次精心的安排和熱情的招待!感謝他們在我們來臺的這段期間,給予我們的關懷和幫助。
        其實,新加坡和臺灣頗有許多相似之處。做為海島型國家,以貿易為生存主軸的國度;如何在天然資源貧乏之下,維持經濟的發展?答案即是需要“人力資源”。而培養“人力資源”最主要的便是“國民教育”。
        臺灣共有164所大學,人人都有升學的機會。這是我訪台,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地方。然而,新加坡目前在正努力增設更多的大學,由較早期3所受政府承認的大學,增至目前的6所--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新躍大學和新加坡科技學院。由於近年來新加坡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這才促使了新大學的誕生。
據了解,目前臺灣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以追求“開放”、“卓越”為目標。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棒的開始。在全球資訊爆炸的社會裡,更讓我們在臺大教室裡,同樣感受到了在新加坡上課時,教授們常強調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此外,課堂的設計和教學亦和新加坡交學一樣,結合了中西方理論。教師會篩選適合的教學理論,實踐在教學中。
        這5天4夜的學習之旅,雖說能讓我們看見了臺灣的不同面貌,但我深信這些並不足以說明我們已非常了解臺灣。但願日後還有機會到臺灣來,學習與探索更不一樣的臺灣!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活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語研究社交流活動


文/柯俊如

        在細雨綿綿兼寒風颼颼的十二月初,台大教育學程學會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國際交流活動劃下了完美的句點。
        12/10早上,在新聞所207教室,台大教程的柳宇承同學先簡單介紹台灣複雜的教育體制以及一些現在面臨的問題,再由施創譯同學介紹教育學程的設置情形以及教育學程學會的活動,同時也說明台大學生會想要成為教師的社會環境因素。
        接著,新加坡華語研究社的同學以短劇方式帶領大家認識新加坡和南洋理工大學,也介紹了新加坡教育制度中的華語教育和課外活動,最後則分享了華研學會的設置情形。
        新加坡華語研究社的同學清一色都是女生,雖然多數是大二、大三的學生,站在台上卻很有大將之風,同時也因為他們未來是教小學華語的師資,即便不甚習慣繁體字,但中文都說得很標準,介紹過程中,他們不僅生動的使用影片輔助,也結合時事和新加坡腔來增添""果。
        問答時間是最精彩的橋段,由於兩地的教育制度不同、兩個社團經歷的師培制度不同、未來教育的學生階段也不同,因此對於彼此都是充滿了好奇,其中最感好奇的部分莫過於他們的雙語教育。
        從他們對於新加坡雙語教育的簡單歷史介紹後,我們了解到不同語言因為背後代表的勢力,語言教育在當地有糾葛的消長情形,像是在1959-1965年,除了原本自己人交流用的華語和與世界溝通用的英語外,因為當時可能和馬來西亞合併而進行三語教育;而現任總理李光耀先生,可能正是因為自己出生於多語家庭,了解到國家統一語言對於有效治理的重要性,故大力推動英語做為新加坡的主要語言,甚至規定媒體禁播方言,無形中,即便新加坡有四大官方語言,英文地位早已高於其他語言,這也造成華語教學時面臨的危機,多數學生華語程度極差,常常會將英文文法或是字詞和華語混用,因此透過教育,頂多是讓學生可以用華語溝通,不容易達到進一步的文化傳承或華語創作。
        他們的華語課本和台灣有很大的差別,新加坡的中文是橫向書寫,輔有漢語拼音,每篇課文後面附帶的練習沒有特別的組織,不像台灣是直式書寫,而且都是從注音符號開始學起,循序漸進的增加越來越多的造句、語法使用。
   
        有看過"小孩不笨"的同學一定非常好奇新加坡的學生是否真的面對這麼大的升學壓力,確實,他們小三的時候就會根據母語、數學、科學三科的成績分成三等,若是全國前20%就算是天才班,小學之後也會有一次次考試來分流。
        不過,新加坡教育也是很重視課外活動的,小學週六有一整天的課外活動時間,國中每天下午三點後、高中每天五點後也都是課外活動時間。每個老師都會負責課外活動的指導,學生要是有課外活動的才華,未來可以直接憑術科錄取,但這些都是各憑學生興趣發展,只有少數一些人才會特別為了課外活動額外上才藝班。
        另外,在新加坡如果想成為老師,那就一定要念教育學院,也就是說他們的教師職位是很有保障的,不像台灣有很多流浪教師。由於教育學院由政府公費補助、甚至還有獎學金,因此畢業後他們需要任職四年才能轉職,在學期間如果想要轉系或是從小學轉成中學教育,則需要付違約金,而且違約金有越來越貴的趨勢。在學四年,他們每年都要實習,體驗不同年齡學生的教學環境。

        經過這次的交流活動,讓彼此的視野都擴展了不少,不僅是認識他國的教育環境與制度,同時也認識他國的國情與文化,在交流活動成功落幕的同時,也讓人更加期待之後交流的可能性。
        新加坡華語研究社的同學在當天下午,也加入符碧真老師的課堂,一起上教學原理與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歡迎這兩節課的同學能來分享一下課堂上互動的心得喔。

[想要更了解一些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嗎?]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專欄] 那年,與原鄉教育環境的親密接觸

文/施創譯

「不斷自我挑戰,不斷自我求進步,就能改變命運。」 
「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成功上。」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放大每一個小成就,縮小每一次挫折﹗」 
-- 羅娜國小校長  馬彼得
        於建國中學人文社會科學班時,我曾在老師安排下擔任第一屆台灣原聲學校暑期營隊的學生總召,2009年的暑假,也再次回到部落擔任隊輔一職。
        首先,先簡單介紹台灣原聲協會。
台灣原聲協會創立於20084月,創立的宗旨為:發掘並培育原住民菁英人才,成為部落典範,並回饋造福部落;組織原住民童聲合唱團,成為世界級合唱團,以保存傳揚部落藝術文化。創立理念源自一位南投布農族的校長,即現任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Bukut校長」。馬校長長年在南投信義鄉的布農族部落任職,在教書的過程中,不斷思索如何讓布農族的小孩能夠有更好的成就。而教育的過程及個人經驗的帶動下,他發現布農族小孩最大的問題在於自信心。由於自信心不足,他們對於未來、對於自己、對於整個部落,都是相當負面甚至是逃避的心態,為了矯正這樣的心態,也為了讓布農族的精英能夠永續經營下去,他決定在自己的學校成立合唱團,而這個理想,就從他出身的部落「久美部落的久美國小」開始
在自己曾任職的幾個學校帶動下,他發現合唱團是一個讓小朋友建立信心,且認清整個世界的好方式。然而,受限於台灣教育法規的規定,在一定的期限後,校長都是需要輪調的,在輪調到新的學校後,原有學校的合唱團被解散、被忽視,新到達的學校總是符合漢人對原住民那種負面的看法,自此,馬彼得校長決定將社會的資源凝聚起來,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制度,讓這些未來布農族的棟樑有更好的發展,此時遇上了建國中學的退休老師廖達珊老師(阿貫老師),兩人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決定創設一個體制外的學校,於是於20084月,正式成立了「台灣原聲教育協會」做為「台灣原聲音樂學校」的基石。
在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的網站上有這樣的介紹 :
本協會於2008年五月在南投縣信義鄉成立體制外的假日住宿原住民音樂學校,延聘優秀專業的師資、規劃縝密的學習課程。甄選鄉內各部落小學的優秀原住民學童(以低收入戶及失能家庭子女為主),利用週六、日及寒暑假住宿於東埔國小,給予長期且紮實的語文閱讀、數學、英語及音樂藝術人文教育,並組織原住民童聲合唱團,讓原住民孩子在課後能有深度、精進的學習,以培養孩子真正的學習實力,奠定穩固的學習基礎。」。
        大二時,我再次回到台灣原聲教育協會進行一整年的實習體驗課程,此次的工作方向有三點 : (1)上山協助整理東埔國小小朋友的成長紀錄、(2)至荒野保護協會接受關於生態人文地圖的訓練,並將此地圖運用製作東埔/東光部落的生態人文地圖、(3)擔任原聲合唱團小孩出訪台北的志工召集人。
在台灣各個原住民族裡,布農族可說是屬一屬二的害羞,也因為如此,老師在訪談之初便跟我說明這項工作的困難度。小朋友受到民族性的影響,使我只能由較熟悉的小朋友開始進行,然而小朋友卻有兩種反應,一是向外人講述自己的生活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二是小朋友事實上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反思,因此在問小孩關於一些生活經驗時,常常會得到「我不知道欸!」、「我忘記了!」等答案。在訪談時,可以發現部落的生活其實是超過我們能想像的複雜的。許多的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小孩在生活中體會的事情是我們難以想像的,甚至可以這樣說,他們生活不同的經驗,可能是我們所體驗好幾倍。
除了小朋友訪談的紀錄外,另外則是綠活圖的製作。程中遇到一些困難,一是關於部落,究竟要選擇何處做為綠活圖的景點。這次協會希望我做的部分是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的東光部落,也就是東埔一鄰。東埔溫泉為台灣著名的溫泉區,為玉山八通關古道的入口處。然而就實際面而言,那裡是最值得推廣的景點,究竟是到處樹立的「溫泉旅館」、還是無法以基礎道路到達的「部落景點」,都是我們值得深思的。二是小朋友成熟度的問題。小朋友並沒有對這個地圖有很大的憧憬,大多將這個地圖視為作業的一個項目,因此在心態上並不完全,另外綠活圖缺少部落的參與,將讓這個地圖無法有社區意識凝聚的功能。最後是我個人經驗的因素。雖然我已經去過東光部落多次,然而事實上對於當地並非相當熟悉,因此在短時間內需要把這個工作完成,對於我一個並非專職的人員,仍然有相當大的困難度。
這次去部落,最大的震撼是八八風災帶來的影響。從實際的服務經驗中,我看到了大自然力量的偉大。很多的事、物都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八八風災雖然在南投沒有過去那麼大的新聞震撼力,但是卻真的為部落帶來了不方便。過程中,位於台灣南部的那些慘狀,雖然沒有在部落裡發生,但是仍然是滿目瘡痍。而風災也造成人員上的傷亡,在訪談的過程中也聽到了這些小孩裡面有親戚的過世等等。
八八風災對小孩也有很直接的影響,因為這次的風災造成部分學校的破壞,也讓許多有心於栽培部落小孩的熱血老師因而卻步,或是因為家人的勸說而離開了部落小學。在訪談中也聽到了不適任老師、教學方法不當的情形,這樣的情形,可說是台灣偏鄉教育中相當常見的問題之一。
部落的教育,可說是現在住在部落的原住民生活上的重心然而除了部落資源缺乏,政府對於部落教育仍處於過去的思考模式,多以漢人的觀點來看原住民的處境,時常造成部落的同化與破壞,更甚者,在「原住民統領原住民」的理念下,往往出現一些受到漢人支配的原住民菁英分子,這些菁英份子並非沒有能力,但是因民族性或各項因素,往往是部落教育退步的原因。
另外就是歧視的問題,雖然信義鄉在政府的畫分下屬於原住民鄉鎮,但是實際的運作上往往必須仰賴漢人的管理與治理,而人口的統計資料顯示,原住民和漢人的比例約一半一半,因此原住民小孩在某些漢人比例較高的學校,有被歧視的現象,甚至在信義鄉的愛國國小,因為歧視的情形過於嚴重,造成校內無任何的原住民學生。
從這樣的教育環境可知,台灣原住民普遍上在社會所面臨的現象。雖然許多的大學服務性社團進入部落,但通常都是候鳥的角色,對於部落發展的前景及理想,似乎沒有這麼大的助益。而部落的校長與老師,為了讓自己的地位上升或是求取在都市的教職,或是受限於部落的結構、家庭等問題,在部落的任教如同飛鳥稍縱即逝,對於部落文化或是教育的貢獻幾乎難以完成。
此外,從與小孩的訪談中,聽到了許多的快樂與難過。同我們一般,小孩子是相當的頑皮的,而心情上也有起起伏伏。然而因為族群的不同,往往都將小孩子的行為歸類於劣根性,也就是台灣原住民所帶給社會的負面形象。也因為如此,這些布農族的小孩從小就必須建立在完整的教育體制之下,但社會上卻並非授與相當的回饋,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使得許許多多可能成為未來精英的原住民小朋友被迫中止學業,甚至放棄自己所喜歡的書本,只是為了讓自己在求學的路上更加的簡單
台灣原聲音樂學校的孩子們,每位來自的都是各個部落的精英份子,也因為如此,更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懷與協助,並協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信心及適合自己的教育模式,而從馬校長的行動,讓我對布農族的未來,有更深厚的信心,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如同馬校長一般熱情於付出心血在部落學生的老師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