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學會消息] 新聞所406室

新聞所406室是教程的學生活動空間。
裡面有桌椅供同學們午聚、休憩時使用,以及黑板可以讓同學練習板書。
未來學會預計規劃圖書室,放置教程的讀本、各科教科書等,
歡迎同學們多加利用此空間喔!




[電影] 寶米恰恰


        每個人一生中,想必都曾展開過幾段追尋自我獨特性的旅程,尤其處於既嚮往成熟卻又脫離不了青澀的青少年時期,總是不停地與外在環境衝撞、與內心世界糾纏,渴望能突顯出自己的不同,並且能因為這樣的獨特性找到相似的同好。
        張寶妮和張米妮是雙胞胎,不僅長得像,而且默契絕佳,為了區別兩個人,旁人給了他們很多比較級的描述,在探索獨特性的道路上,先天輸了別人一截,卻多了很多閒雜人等的幫助。
        寶妮和米妮當然知道彼此是不同的,但他們不喜歡旁人的這種比較,因為他們的獨特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各種選擇,他們當然會希望自己為了各種選擇付出的努力能被肯定。
        青少年除了追尋自我,對愛情的懵懂和青澀也是一大課題。寶妮和米妮各自發生了一段不同類型的愛情,又因為是雙胞胎,而使得情感發展更為錯綜複雜,同時,他們也發現,就算感情再好、默契再佳,面對私密的感情問題,他們都希望能留一點空間給自己,有時候不坦白反而是愛的表現,展現對彼此最大的尊重與包容。
        這部電影詼諧幽默的道出青少年的小煩惱,有不少片段令人捧腹大笑,在大笑之餘則不禁回味起自己的青春歲月,重拾對於青少年的敏感度,另外,也可以從片中檢視不同社會環境背景對學生求學的影響。

[書籍]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美國義務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出能自己獨立生活的人,他們認為教育和labor work密切相關,教育成果的好壞就在於能否謀生,這和東方將教育和成就相連不同,東方這樣的觀點下,教育下最重要的不是謀生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是考試考得好。 
在傑夫老師教導下,小學生們從旅行、戲劇、實驗、金錢紀錄等等各種不同活動中,學習如何獨立生活,也就是能自己處理金錢、人際關係、寂寞、難相處的人、失落感,他們為了這樣的目標設想了很多教學方式,但是他們也承認這樣的教學方式並非萬靈丹,而且也會面臨大環境的限制。然而,傑夫仍然堅信自己的原則,要將教室營造成一個互相信任的地方,他勉勵自己要以身作則,成為好榜樣、贏得學生信任,也因為信任,學生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從中培養出自信。 


[活動回顧] 謝師周、跨科烤肉

謝師週
9月24日至9月28日是教育學程學會舉辦的謝師週活動,許多同學趁著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寫張明信片給現在的教授或是中學時期的老師,表達感恩祝福的心意。
很高興同學們的熱烈參與,也謝謝學程的同學協力幫忙,讓活動順利進行。
雙十跨科烤肉
10月10日是跨科烤肉的活動,有很多學程學會的幹部以及學程的舊生、新生參加。雖然因為天雨的關係,活動地點臨時從馬場町改到華中橋,不過大家都吃得飽飽,也玩得很盡興喔!(後來居然玩起木碳抹臉的遊戲…XD)年末預計舉辦湯圓火鍋大會,也請大家踴躍報名參與喔!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電影] 心靈捕手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故事發生地是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劇情圍繞在年輕人威爾‧杭汀(Will Hunting),一個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清潔工,卻在高級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的叛逆天才。在教授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
從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尚恩運用了一些諮商技巧,建立平等信任的關係,而且幫助威爾在「親密關係」與「幼年家暴」的議題上洞察個人的感受,以及協助威爾採取行動改變,最後踏上新的旅程。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同理心是助人工作者很重要的態度,我們可以從這部電影中得到些感動與反思。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書籍] 教育應該不一樣


「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真正的文化生命必須正本清源,從教育的起始點開始涓滴累積方可成就。」
作者嚴長壽對於台灣教育未來有著殷切的期許和深重的憂慮。書中從家長、老師、年輕學子的角度切入分析教育現況,並討論高學歷通膨時代、技職教育、公民素養等議題。閱讀此書,可以進一步認識我們面臨的教育「共錯結構」,並反思如何因應未來,「教育應該不一樣」。

[書籍]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面對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不少人擔憂社會價值還沒改變、學校配套措施還沒完成,可能造成學生更多恐慌,使教育不進反退。那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產生一些對十二年國教的想像。
        
近年來,面臨社會型態急速轉變下知識的高度複雜化和流動化,終生學習及素養教育變得更為重要,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因應這樣的趨勢,不少北歐國家因此開始在教學上有所改進。然而,19世紀急遽現代化下的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一方面,短期內社會階層憑著考試和學位快速流動以求新求變,使教育環境的競爭氣氛較其他國家更為濃烈;另一方面,則因為由國家扶植教育、大力倡導教育的工具性,使人們很自然地把教育的平等當成競爭機會的平等,而忘了教育的本質和學習的意義。
        
作者佐藤學發現這種歷史背景下造成的教育制度,使日本學童「逃離教育」而非主動積極的樂在學習,但是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這樣的教育制度應該也要有所改變。他強調,「教學」應該是學習共同體的民主式參與,重視學生彼此的相互扶持和對課堂的參與,也重視老師們的交流和觀摩,並且強調自我追求卓越、而非從競爭中贏得優越感。
        
在這樣的課堂裡,不會只有菁英,而是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可以提供多元的意見。那這樣好學生不是會被拖累嗎?這其實來自於現存的刻板印象,誰說功課不好的學生就只聽得懂簡單的內容呢?佐藤學認為,應該讓跟不上的學生藉由協同學習的過程內化其他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而能獲得高水準的知識內容。今日依成績劃分學生後給予不同程度的教學內容,只會讓拉大不同程度學生的差距而已。
        另外,佐藤學發現,現在社會裡,教師的職業已從「責任」轉為「服務」,不僅使教師的專業度下降,變成似乎能被隨便取代,亦使教師增加負擔、要對各種事件提出說明,最重要的是,教師負責的對象從「學生」變成「家長」。事實上,教育是所有大人對孩子的責任,親師關係要建立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上合作互信,才真正有利孩子。
        
本書也說明了這樣的革命如何在韓國及中國發生,雖然不一定會出現在台灣,但是基於類似的環境,亦可做為參考的教育觀點。
版型採用www.templateism.com的FlatMag Responsive Blogger Template. 技術提供:Blogger.

 

© 2013 NTUEDUSA . All rights resevered. Designed by Templateism